又见炊烟


贝弗·佩罗维奇,《“炊烟”灯》(Bevk Perovi?, Smoke Collection)
贝弗·佩罗维奇工作室(Bevk Perovi? Arhitekti)|图片提供

(丁宁|文)下次坐飞机的时候,如果你看到地上的烟囱,可以试着给它绑上一只气球。这么一来,所有排放烟雾的场所,比如工厂、汽车、停车场和房子,就能在排气管和烟囱的尾部,形成一盏皎洁如月的明灯,既环保又节能。这是斯洛文尼亚设计师贝弗·佩罗维奇(Bevk Perovi?)在乘坐飞机时迸发的奇思妙想,该产品目前已经由Vertigo Bird公司制造生产。坐在这样的灯光下,你的耳边是否会响起邓丽君的歌声?“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每当节日来临


《Accidental Babies?》小船 | 摄

(张小boat | 文)如果你也刚好在某个天气晴朗的节日路过上海南京西路恒隆广场,就会看到这个雷人的新春雕塑:硕大挺拔的圣诞树和嵌满金元宝的红牡丹就这样在这个早春的料峭寒风中“结为连理”,一副“存在即合理”的跩模样。许多路人停下脚步在跟前合影,也有人惊诧地呆立原地,茫然地仰望着这对庞然大物。圣诞树显然是之前圣诞节遗留物的“再利用”、“再创造”,设计者大概还会为自己变废为宝的这项创意而沾沾自喜一番,或是想以这件十分概念的“装置作品”向偶像库哈斯致敬?—这架势岂非比北京的“大裤衩”来得更为直白露骨。看来,民间的趣味还是会经常令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又觉得似乎本就如此,荒诞而贴切地注释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想起朋友的一句诗:“群山静默。每当节日来临,人间便会泛起一股喜庆的气氛。”

吃掉整个宇宙!


塞格·瑞耶斯(Zeger Reyers),《旋转的厨房》(Rotating-Kitchen)  德国杜塞尔多夫 州立美术馆 | 图片提供

(沈奇岚 | 文)吃是一种艺术,没有人会否认。但是把吃引进当代艺术的实践和创作中,始于1970年艺术家丹尼尔·斯珀里(Daniel Spoerri)的灵感。他在1970年开了一家自己的饭店,叫做“吃的艺术画廊”。不少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在他的画廊里一边吃一边创作,所用的素材是日常可见的食用品,甚至生活垃圾。杜塞尔多夫艺术馆这次展览的主题“吃掉整个宇宙!”(Eating the Universe)正是艺术家彼得·库贝尔卡(Peter Kubelka)70年代做的一档电视节目的标题,他正式向大众推广:烹饪就是一种艺术门类。这次展览的一部分,就是回顾“吃”进入当代艺术创作范畴的历史,向先行者们致敬。这次展览同时展示了新的以吃为切入点的新的艺术创作。从食品过剩到饥饿问题,从消费批判和全球化的反思,从现代营养学的新教条到烹饪节目秀,从健康强迫症到快餐文化,这些社会的最热门的与吃有关的话题,都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主题。(时间:2009年11月28日~2010年2月28日  地点:德国杜塞尔多夫 州立美术馆)

医学与艺术:探讨生命和爱的未来


Photo: Watanabe Osamu  Photo Courtesy: Mori Art Museum  日本东京 森美术馆 | 图片提供

(小山Hitomi|文)人类总是不断地探求自身的结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描绘身体的美。医学可以说是对自身科学性的探讨和挖掘,也可以说是这些探索与创意的集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身体是科学、医学与艺术相遇之后向两个不同的世界延展的结合点。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创作人的代表。他不仅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医学家,并在从事生理解剖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次展览中展示的3件作品中,有2件解剖作品是首次亮相。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是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创作行为。”另外值得关注的作品还有17到19世纪间用象牙制作的身体解剖的模型。虽然制作的目的不得而知,但是当时曾经有过收藏此类物件的收藏家。此外还有日本当代艺术家松井冬子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绘画作品,安迪·沃霍尔的以心脏为题的丝网作品。(时间:2009年11月28日~2010年2月28日  地点:日本东京森美术馆)

贫民大游行


费尔南·伯莱兹 (Fernand Pelez),《鬼脸与苦难:流浪艺人》(Tableau de Fernand Pelez: Grimaces etmiseres) 
法国巴黎 市立美术馆 | 图片提供

(刘焰 | 文)脸上涂得煞白的小丑身穿宽大的戏服,戏服上巨大的红色青蛙和红色的幕布形成呼应,怪诞,令人不安。他夸张的表情与侏儒的麻木和报幕人的疲惫形成呼应:他们只是最底层的艺人,靠着出卖自己的残疾和贬低自己博得他人的同情,在嘲笑声中赚取微薄的生活费。当这幅海报挂满巴黎的街头,许多法国人不禁问:这个画家费尔南·伯莱兹(Fernand Pelez)是谁?巴黎市美术馆举办的画家大型作品回顾展将其从遗忘中拉回人们的视线。费尔南·伯莱兹(1848~1913)出身于富足的艺术之家,他最初的绘画以宗教和神话题材为主,平平无奇。1880年前后,他的创作重心转向城市贫民,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和越来越平淡的色彩描绘流浪的儿童,贫穷的母亲,街头艺人,芭蕾舞女……画面呈现出西班牙画家牟利罗(Murillo)和委拉斯开兹(Velasquez)般的深邃:那是画家笔下的《悲惨世界》,残缺贫瘠,人物软弱哀伤麻木,生命与死亡擦肩而过。画家以人道主义的悲悯为巴黎现代化进程中被抛弃的贫民画像,在描绘另一种城市记忆的同时,也给其作品赋予了现代性。也许,重新衡量伯莱兹艺术地位的时候到了?(时间:2009年9月24日~2010年1月17日  地点:法国巴黎 市立美术馆)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