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期限


詹姆斯·李·拜亚(James Lee Byars),《詹姆斯·李·拜亚之死》(The Death of James Lee Byars) 
法国巴黎 现代艺术博物馆 | 图片提供

(顾盼|文)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艺术家们将会用怎样的作品来呈现?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最后期限》(Deadline)展览集中了近20年来相继去世的12位当代艺术家的最后作品,回顾他们如何通过艺术创作面对死亡的最后通牒。展览中一件件震慑人心的绘画、摄影、装置作品打破了所谓艺术家临终前作品总是乏善可陈的偏见。相反地,死亡的临近往往会令创造力愈加旺盛,而折磨身心的疾病也能促使艺术家们发现新的创作手法。如受严重瘫痪困扰的德国艺术家汉斯·哈同(Hans Hartung)的抽象画主体便从线条转向了色块。在接受自己身患的艾滋病无法医治后,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的拍摄对象从大胆破忌的人体回归到古典的雕像和花卉。另一位艾滋病患者古巴艺术家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作品则直接以艾滋病和死亡为创作主题,缅怀因患同病先他而去的同性爱人。而对作如其人、捉摸不定的美国艺术家詹姆斯·李·拜亚(James Lee Byars)而言,死亡早已是他人生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时间:2009年10月16日~2010年1月10日  地点:法国巴黎 现代艺术博物馆)

长椅与望远镜


《长椅与望远镜》(Benches & Binoculars),Photo: Cameron Wittig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 沃克艺术中心 | 图片提供

(丁宁 | 文) 在美国沃克艺术中心举办的“长椅与望远镜”(Benches & Binoculars)沙龙式艺术展里,大型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惯用法则通通失效,观众不必忍受长时间站立之苦,无名小卒的画作也能与知名大牌的珍藏济济一堂。展馆内所有的绘画作品都被堆砌在一块白色的墙面上,一边是供人休憩的长椅,一边是可随意调焦的望远镜,观众还能从手边的触摸式电子互动设备中获取作品信息。长久以来,博物馆都是通过将艺术分为三六九等来凸显自身的权威地位,沃克艺术中心却反其道而行之,不给展品贴标签,这样拒绝分门别类的沙龙展着实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此次办展旨在缅怀沃克先生(T.B.Walker)在沃克创立之初坚持的沙龙展览模式,观众可以借此机会探求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进而揣摩自身与艺术之间微妙的亲近与疏离之感。(时间: 2009年11月21日~2010年8月15日  地点:美国明尼阿波利斯 沃克艺术中心

方力钧的在场证明


方力钧,《2008春》  中国广州 广东美术馆 | 图片提供

(王娅蕾 | 文)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在个人成长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被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们反复讨论,得出的答案总是模棱两可的“二元论”以至“多元论”。或许只有在个案的体现中,才会有看似明确的“时间线索”—方力钧在广东美术馆的大型个展《时间线索》中,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呈现为一套研究个案。这位艺术家成名于上世纪90年代,其“光头泼皮”的形象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脸谱。从青春期到成熟的年龄,方力钧依次历经了六七十年代年的“文革”、80年代的文艺思潮以及90年代的改革开放等重大的社会转折期,这种“全线在场”的体验是那一代艺术家的共同财富。因此新中国的重大事件和观念成为艺术家主要的思考来源,而生活的状况改变则从细微之处影响着艺术家的表现手法。《时间线索》展以1958~2009年之间的中国政治、社会事件做成详细的图文年表,方力钧的重要原作—包括十几岁时候的素描手稿—则被适时地添加在这份年表中,体现着一个人在时间中随波逐流的痕迹,也是一个人对所有“当下”感悟的即时呈现。(时间:2009年12月11日~2010年1月31日 地点:中国广州 广东美术馆)

北京饭店·1975


吴印咸,《北京饭店-东楼套间客房客厅》,  中国北京 泰康空间 | 图片提供

(游正宇 | 文)1975年,北京饭店新楼建成,饭店领导找到时任国产滤色镜研究小组组长的吴印咸,拍摄北京饭店的室内空间,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的一部分,当时还制作印行了北京饭店的明信片册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一般人是不能进入北京饭店的,主要是用于接待外宾,商人想进也是进不去的。因而,这组照片显得非常珍贵。而“经过三十多年的氧化,这些照片却产生了一种十分特殊的色彩”(蔡萌,策展人),使用“代代红”(保定电影胶片厂产的120彩色负片)拍摄的吴印咸,在布光上下了很大功夫。“当年这样的客厅和卧室的设计,可说是对全国的空间内饰设计风格的垂范,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一直直到老百姓的家里,比如,都会在沙发的扶手和靠背上,搭上钩针的薄纱”,“吴印咸是一个非常独特而完整的个案,我们空间会用倒叙的方式,在最近几年连续做4次吴印咸一生中的四个阶段,这次做的是他七八十年代拍北京饭店和人民大会堂的照片,第二次会做他文革期间,第三次是1940年代到文革前,第四次则是他在参加革命前在上海拍的电影和照片”,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说道。(时间:2009年11月14日~2010年1月30日,地点:中国北京 泰康空间)

是谁记录了摇滚?


(丁宁 | 文) 你见过约翰尼·凯什(Johnny Cash)朝着镜头竖中指吗?抑或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穿着NYC的白T恤站在屋顶上?再或者是科特·柯本(Kurt Cobain)在后台抓着头发哭得伤心欲绝?还有《伦敦呼声》(London Calling)的专辑封面上,碰撞乐队(The Clash)主唱保罗·西蒙昂(Paul Simonon)站在舞台砸吉他的经典场面。没错,这些都是乐迷脑中挥之不去的场景,那么既然摇滚大腕们众人皆知,巨星背后的摄影师们,你又了解多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摇滚乐队就纷纷在镜头前崭露头角,歌手明星被诠释得个性十足而极富挑逗意味。无数杰出的摄影师为这场轰轰烈烈的摇滚革命推波助澜,试图呈现出摇滚乐在社会和文化变革中的辉煌成就。不过,《是谁记录了摇滚?》(Who Shot Rock?)摄影展可没想逼着你学习摇滚音乐史,而是带你结识这些神秘的幕后掌镜者,在疯狂自由而激情四射的照片背后,他们给摇滚乐赋予了独特的视觉身份。(时间:2009年10月30日~2010年1月31日  地点:美国纽约 布鲁克林博物馆)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