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歌唱


刘野,《邓丽君》(Liu Ye, Teresa Teng ) 香港国际艺术展 | 图片提供

Yu@n|文)一系列著名的女性人物肖像画的成功,使一贯低调的画家刘野步入了千万级艺术家的行列。此后刘野依旧故我,继续安静地创作了三位他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家的肖像画,他们是莫扎特、查特·贝克(全世界最著名的白人爵士小号手)和邓丽君。刘野的这一系列作品,通过简化人物所处的背景,给人物提供不明光源的照射,从而将感情的重点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刘野作品中的形象多是沉思和睿智的,他们实际上是在述说画家内心的希望、爱和赞美之情。刘野的画的基本结构是垂直的,给人感觉是安静的。注视着《邓丽君》这样的肖像画,观者的耳畔仿佛传来伊人的浅唱低吟:我爱这夜色茫茫,也爱那夜莺歌唱……(时间:2010 年 5 月 27 日~2010 年 5 月 30日 地点:中国 香港国际艺术展)

玛丽的裙子


Marimekko,《时尚与设计》(Marimekko, Fashion and Design ) 挪威国家美术馆|图片提供

(Cheer|文)如今的时尚总是毫无原则地追求着新潮与前卫,回头翻翻几十年前的 ELLE 或 VOGUE,映入你眼帘的不过是当今服装设计运用最多的粗条纹设计和鲜艳的花色图案,双重的色彩交织反而还原出最原始的自由与美感,无论你是波点控还是条纹控,都能在这里找到完美归属。芬兰的世界级品牌 Marimekko(直译为玛丽的裙子)自 1951 年成立之初,就受到美国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 (Jacqueline Kennedy)等重要人士的追捧, 该品牌的独特花纹(如经典的罂粟花)和饱和色泽更是风行欧美 30 年。芬兰的极地气候使 Marimekko 热衷于表达北国人对于灿烂风光的迷恋,清晰地诉说着纯粹的热情,这样的热情竟从 70 年代延烧至今,热度日益升高。H&M 设计总监就说过:“我们的设计团队一直都很欣赏 Marimekko 风格鲜明的印花和色彩。当设计师提出在时装系列中运用Marimekko 印花设计的创意时,一切都非常显得自然且顺应时宜,与 Marimekko 结合的夏装系列将如同注入了维他命般清新和明朗。”(时间:2010 年 2 月 14 日~2010 年 5 月 9 日 地点:挪威奥斯陆 国家美术馆)

感觉即真实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马岩松,《感觉即真实》(Olafur Eliasson & Ma Yansong, Feelings are facts ) 尤伦斯艺术中心|图片提供

(逃逃︱文)这是一个热衷于混搭对话的时代。跨界混搭成为时髦,冲突与和谐齐飞,各行各业都大玩噱头乐此不疲。艺术家之间的跨界对话亦是数见不鲜,1+1>2 的模式反复被套用,且屡试不爽。单线的展览已不足以迎合猎奇的观众。这一次,催化艺术与建筑文化大胆碰撞,长居柏林的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携手因“玛丽莲·梦露大厦”而名声大噪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再次尝鲜。在大幅度降低天花板高度的同时,通过彩色荧光灯制造的红、绿、蓝三种光束“界定空间范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还借助以往的大气密度相关的创作经验,引入大量人造雾,利用搭建倾斜的木地板来打乱大厅的整体空间感。观众将进入一个感知极尽敏锐的世界,颠覆以往的感官体验,并惊奇的发现自己恰是这个艺术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色彩、光线和建筑共同制造了自然与城市环境对话的氛围,在这个可以任意穿越的彩色的暧昧地带,感觉即真实。(时间:2010 年 4 月 4 日~2010 年 6 月 20 日 地点:中国北京 尤伦斯艺术中心)

意大利设计是哪些东西?


亚历山德罗·门蒂尼,《我们是哪些东西?》展览现场(Alessandro Mendini, Quali cose siamo?
Triennale 设计博物馆|图片提供

(顾盼|文)莫斯科尼(Mosconi)的钢琴家具组合,加埃塔诺·佩谢(Gaetano Pesce)设计的登山人(montanara)沙发,皮耶鲁伊基·伽里尼亚诺(Pierluigi Calignano)创作的轮子雕塑,菲亚特的蜜蜂(Ape)款三轮小汽车,还有一尊和米开朗基罗的原作相差无几的大卫复制像。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物品被放置在一起,正是米兰设计博物馆 2010 年新展《我们是哪些东西?》的特色,通过回顾意大利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发掘东西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不仅被人使用为生活服务,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学特质。如今我们的生活总是被形形色色的东西包围,它们在定义着价值、空间、社会、文化类别等概念,它们能代言我们是谁,还能透露出我们想成为什么。展览中包罗万象的各种东西具体诠释了意大利设计是哪些东西,也体现了意大利人对于生活的各种细枝末节都要讲究到底的特点。(时间:2010 年 3 月 27 日~2011 年 2 月 27 日 地点:意大利米兰 Triennale 设计博物馆)

手套骇客


史蒂夫·霍弗,《石头剪子布手套》(Steve Hoefer, The Rock Paper Scissors Playing Glove) 史蒂夫·霍弗|图片提供

(丁宁|文)早就厌倦了整日面对键盘、鼠标和荧光幕?戴上手套来跟电脑玩石头剪子布吧。旧金山设计师史蒂夫·霍弗(Steve Hoefer)设计了一款能和佩戴者玩石头剪子布游戏的手套。该手套不仅能探测佩戴者的手部位置,还会记住手指移动时的产生的形状,接着运用这套机制去攻击佩戴者的弱点。它甚至能在人有意识地行动之前,根据探测到的轻微震颤来判断相应的手势。也许你忍不住要笑,哥们玩的不是石头剪子布,是寂寞。在全球经济危机的糟糕境况下,居然还有设计师在思考怎么让手套与自己玩石头剪子布,看来旧金山人活得真是够悠闲的。自称手套骇客的霍弗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把人类从Windows 、鼠标和键盘的生硬界面中拯救出来,借助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进行人机互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白领们不必被关在钢筋水泥里整日发牢骚,而是一边打着高尔夫一边跟客户开视频会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