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长迈克


大卫·拉夏培尔,《天使长迈克》(David LaChapelle, Archangel Michael) 台北当代艺术馆|图片提供

(林庭逸|文)将一代音乐巨星与圣洁天使形象结合,竟能迸出意想不到的波普神圣风?画面中 Michael Jackson 踩踏在撒旦的胸膛上,交织着圣经历史与当代艺术的镕铸,让人反思宗教的圣明或是光芒,甚至天使的存在。在物质欲望至上的现阶段,这道光彩是否只是回光返照?其实,从事摄影与影像制作的拉夏培尔,高中时期即已获得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的青睐,作品个人风格鲜明,每每能透过超现实的美感手法,及一贯的鲜明色彩,彻底重塑现实的面貌和给作品赋予人的感受。他的许多画作都以基督信仰为基调进行创作,像是西装笔挺的信徒在教堂内等待洪水将自己溺毙,或是身着暴露低胸薄纱的美女,背后所透出的光线却将她映照犹如圣母玛莉亚,作者运用波普思维和经典故事的极大反差,凸显精神价值的不存在。正如 Michael Jackson 透过宛如天使般的声音与世界沟通,但世界却像魔鬼一样毁了他。(时间:2010 年 4 月 9 日~2010 年 5 月 30 日 地点:中国台湾 台北当代艺术馆)

日常戏剧


笹本秋,《我母亲的孩子的秘密》(Aki Sasamoto, Secrets of My Mother’s Child) 惠特尼博物馆|图片提供

(丁宁|文)站在桌子上用高跟鞋踩橘子,在金属支架上晒袜子,蹲在衣柜里自言自语又从抽屉里钻出来,抱着电视机左右摇晃,难道日本人都喜欢装神弄鬼?受邀参与 2010 年惠特尼双年展的日本行为艺术家笹本秋说,自己不过是沉溺于洗衣服、削土豆和切胡萝卜之类日常琐事的细微之处。“我所关注的日常活动总是充满不可避免的瑕疵,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习惯、手势和姿态,哪怕是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或动作,举止间的微妙差异都能暴露人们的内心世界与特殊状态。”对雕塑、运动、影像和声音等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让笹本秋能轻松地将世俗的动作转化为戏剧事件,并把日常物件当作混沌物理学中“奇异吸引子”的三维坐标进行数学计算,在即兴表演中揭示亘古不变的能量守恒定律,尝试给行为艺术赋予科学般的理智和情感般的诗意。(时间:2010 年 2 月 25 日~2010 年 5 月 30 日 地点:美国纽约 惠特尼博物馆)

罪与罚


泰奥多尔·杰里柯,《足部与手部》(Théodore Géricault, …tude de pieds et de mains ) 奥赛美术馆|图片提供

(刘焰|文)这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页,充斥着凶杀,仇恨,断头台,监狱,狰狞的表情,残缺的肢体……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到废除死刑的两百年间,罪恶与惩罚的主题一直困扰着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它仿佛一面直指人心的镜子,在折射社会现象的同时,也折射出人类幽微的天性:犯罪场景以强烈的、具有戏剧冲突的形式得以再现,满足了人类对疯狂的向往,而艺术家对罪犯表情细致入微的刻画更是模糊了罪犯与英雄的界限!展览将杰里柯(Géricault)、德加(Degas)、戈雅(Goya)、蒙克(Munch)、玛格丽特(Magritte)、毕加索(Picasso)等两百多幅绘画大师的作品与巴黎十九世纪畅销报《小报(Le Petit Journal )的插图、医学研究、精神分析等穿插在一起,从暴力美学、社会学和科学的角度,对“恶”进行深刻的反思。(时间:2010 年 3 月 16 日~6 月 27 日 地点:法国巴黎 奥赛美术馆)

二元性与痛楚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Marina Abramovi?, The Artist Is Present )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图片提供

(唐克扬|文)画面中两个女人(红衣女人为阿布拉莫维奇)的服饰姿态动作几乎完全对称,宛若灵魂分裂的双生子,又如自我复制的精灵,而她们之间的空间不著一物,在镜头捕捉的尴尬片刻中凝聚了意想不到的张力,她们的视线与看客毫无交集,这一切足以使背景中无趣的观众们转过他们的脸去,他们一定是感到了深深的焦虑。如果你近日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不必十分惊讶。这是出生于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回顾展,该展囊括了她四十年以来的行为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了干预、声效、录像,单独表演与合作表演。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阿布拉莫维奇的演出,破天荒头一次,这位“行为艺术之母”允许她的作品在博物馆中由他人代为表演。无须太多解释,在肃穆的空间里沉默地对视着的一红一黑两个女人,已经揭示了涵盖她艺术生涯中两个最扎眼的关键词:二元性与痛楚。(时间:2010 年 3 月 14 日~2010 年 5 月 31 日 地点:美国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勇气的象征


莱斯·阿弥里,《勇气的象征》(Laith Al-Amiri, Symbol of Courage) 东京宫|图片提供

勇气的象征
(刘焰|文)在 2008 年 12 月 14 日 ,当伊拉克记者扎伊迪(Muntazer Al-Zaidi)脱下脚上的鞋子向美国总统布什掷去的时候,就注定它将走向世界,载入史册。掷鞋事件一个月之后,伊拉克雕塑家莱斯·阿弥里(Laith Al-Amiri)与提克里特城孤儿院的孤儿一起,铸起一只重达1.5吨的巨鞋,向这位“飞鞋英雄”致意,这尊当时名为《光荣与慷慨之像》的雕塑很快就被摧毁。一年之后,扎伊迪在穆萨纳军事基地刑满获释,成为伊拉克的民族英雄,而这座鞋子的纪念碑则走进巴黎东京宫,更名为《勇气的象征》。它从衣物配饰成为艺术品,从步行的工具上升为反抗的标志,从暂时的消费品转变为永恒的理想。(时间:2010 年 2 月 19 日~2010 年 5 月 16 日 地点:法国巴黎 东京宫)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