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某人的安魂曲


森村泰昌,《献给某人的安魂曲:创造的剧场/杰克森·波洛克的自画像 2010》(MORIMURA Yasumasa, A Requiem:Theater of Creativity/Self-portrait as Jackson Pollock 2010 )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 | 图片提供

(小山 Hitomi|文)以自己的男性身体作为媒介探索的可能性,这就是艺术家森村泰昌的新挑战。森村在模仿行动绘画和抽象表现主义先驱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肖像时,在背景放入了达·芬奇作品洪水中的漩涡和森村自己画的一幅和波洛克有关的绘画漩涡。这样一种向前辈致敬的创作方式意味着对话过去以及重新再现他们当时的创作魅力。森村在现场还画了自己所理解的行动绘画漩涡,从画面上三个时代的漩涡能理解森村所说的“作为理解历史的联结”的含义—他自己就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之间联系的重要考证者。或者我们也应该重新反思 20 世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时间:2010 年 3 月 11 日~ 2010 年 5 月 9 日 地点:日本 东京都写真美术馆)

不加修饰的建筑


竹原义二,《土和陶的工房美乃里》,大阪八尾市,1999 年 摄影|©绢卷丰 间美术馆|图片提供

(小山 Hitomi|文)大部分的日本当代建筑都是模仿西方,运用新材料建造而成的。外观很未来化,和日常生活距离很远,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不过建筑师竹原义二的建筑语言和它们不一样。他坚持运用自然的素材,特别是把在日本建筑界不断传承下来的“空间的结构和作法”重新诠释,在现代的建筑空间里发展。竹原认为:所事情都是从“无”到“有”,建筑也一样,从什么都不存在的场所逐渐展现出来。平面、空间、素材、技术、家庭和城市,对这些要素重新审视、组合而成。《土和陶的工房美乃里》是为热爱陶瓷工艺的业主建的由展示陶器作品的画廊和陶器教室构成的设施。建工房美乃里时竹原第一次感觉到特别需要工匠的技术和力量,没有他们绝对不会实现的。混凝土的柱子和木结构的小屋等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这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技”。竹原的作品可以说在对日本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又开创了未来的建筑风格。(时间:2010 年 4 月 14 日~2010 年 6 月 19 日 地点:日本东京 间美术馆)

巨型吸尘器


阿尼什·卡布尔,塞希尔·贝尔蒙德,《安赛乐·米塔尔轨道》(Anish Kapoor & Cecil Balmond, Arcelor Mittal Orbit) Arup|图片提供

(唐克扬|文)这个为 2012 年奥运会设计的新公园使人们想起了什么?像是一个突然有了“思想”而又不慎沾染了病毒(假使金门大桥是一部电脑)而自行“发作”了的钢结构,一只喝醉了酒的巨型吸尘器。它像是在炫耀现代工程技术的成熟和无所不能,还是计算机模型师的造型能力?即使当你知道这是著名的艺术家阿尼什·卡布尔和工程巨子 Arup 的合作,你还是会质疑这剧烈地扭曲着的巨大结构究竟有什么意义,伦敦奥组委显然是希望这座建筑能成为伴随 2012 年赛事成长的新地标,为先前衰败的社区带来不可思议的活力和转机。可是人们在将它和历史上的同类创新建筑—比如埃菲尔铁塔—相比时,还是会感到犹豫,一个游客究竟如何理解他/她在这座略等于金字塔高度的铁家伙上的快速穿行?如何买票,如何登顶和眺望?位于布鲁塞尔的原子塔试图从字面意义上再现世界的微观结构,虽然那还只是一种形象化的图解,但它毕竟是通俗的,清晰的,而面前这座庞然大物的潦草混乱却难以用任何理论来描述。有的评论者已经把它和伦敦奥运那臭名昭著的会徽联系在一起,两者似乎都是胡乱“嘿咻”着的外星生物。

士林夜市 + 台北大剧院


雷姆·库哈斯,《台北艺术中心》 林庭逸|摄 OMA|图片提供

(唐克扬|文)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 最近获得了台北艺术表演中心竞图的首奖。这座表演中心横跨在士林小吃夜市之上,而不是将它取而代之;OMA 对于项目的介绍依然充满着雄辩而戏剧性的“库体”,“近五年来,世界上涌现了一堆演出中心,似乎是神秘地达成了某种共识,它们都提倡一种几乎雷同的搭配……”库哈斯的团队认为大多数剧院空间的类型和意喻都过于老套了,和20世纪的发明完全无关。于是他们大包大揽地为台北带来了这么一座像是从天而降的拼贴式建筑—三个剧院插入一个中央的体块内,后者算是前者公用的舞台,这样一来它就没有“后台”可言。每个剧院都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和其它剧院合并在一起使用(这一点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天知道他是如何说服台北的戏剧家们的,也许在这里上演《暗恋桃花源》倒是非常合适)。这样,三个剧院所有的观众将可以在理论上同时看一台戏,也可以说,每个观众或许可以透过公用的舞台将其它两个剧院的观众当成戏来观看,台上的演员可要特别注意他们是为谁在表演。

终极兔女郎


弗兰克·科日克,《美国女孩》(Frank Kozik, American Girl) 安迪·沃霍尔博物馆|图片提供

(丁宁|文)星条旗、长发女郎、缎带紧身衣、兔耳朵发卡、花花公子 Logo ……难道这是最新一期《花花公子》的封面宣传照?在20世纪那个压抑而墨守成规的时代,这间臭名昭著的夜总会用老练戏谑的手法为美国人的生活观念带来革命,“活着不只是为了受难,享乐才是最重要的”。二战后的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没有物质的匮乏与艰辛,人们无所事事、充满寂寞,转而开始关注身体需要及灵魂深处被压抑的欲望。特别是伴随着大众娱乐时代的到来以及女权主义的推波助澜,女性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欲望,兔女郎职业甚至成为踏上明星红地毯的第一步。今年恰逢花花公子俱乐部成立 50 周年,安迪·沃霍尔博物馆特意邀请25位当代艺术家重新诠释“兔女郎”,没机会欣赏真人版“兔女郎”的中国观众,也许可以透过这个览管中窥豹。(时间:2010 年 3 月 28 日~2010 年 6 月 20 日 地点:美国匹兹堡 安迪·沃霍尔博物馆)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