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迈克尔·沃尔夫,《东京压缩》(Michael Wolf, Tokyo Compression) 中图、右图:迈克尔·沃尔夫,《透明的城市》(Michael Wolf, Transparent City )
(蔺佳 | 文 M97 画廊 | 图片提供)玻璃幕墙、地铁车窗、电脑屏幕,形式各异的视觉隔断将现代都市人装入了一览无遗的透明标本箱。城市生活构筑起冷冰冰的距离以保护城市居民脆弱的人际。在东京,在巴黎,在芝加哥,或世界任何一处的都市,距离是种自觉。没有距离,城市的秩序无以为继。摄影家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1954 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于美国成长和求学,现居香港和巴黎,他在香港工作与生活了超过 10 年时间。2004 年,他因拍摄反映香港城市稠密度的摄影系列《城市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而声誉鹊起。沃尔夫对超级都市令人困惑的共性深有体会,都市人为自我保护而设置的心理距离总因不可避免的空间密度问题而被瓦解。固定的窗口,移动的窗口,随鼠标点击而不断放大的电脑视窗,其实都是拘禁展示的终端。在 M97 画廊最近举办的摄影展“生活在城市中”里,沃尔夫以多组作品提出了不合常理而又恰如其分的分类学,这些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真实或虚拟的窗口被并置,共同阐释城市生活的规则。在纪实摄影系列《东京压缩》(Tokyo Compression)中,衣冠楚楚的上班族忧郁又无奈地与其他乘客贴面贴身。即便每天在地铁里相遇,他们彼此仍是陌生人。他们呼于地铁玻璃门窗上的水汽模糊了一张张自我克制而又精力涣散的面孔。这组细腻写实引起普遍共鸣的作品赢得了 2010 年世界新闻摄影奖日常生活类一等奖。《透明的城市》(Transparent City)系列拥有更为宏大和冷峻的外观,芝加哥市区高级办公室的玻璃幕窗展现了现代公司体制为职场人士划定的活动空间,另一种拘役个体、消解身份的橱窗。透明得仿佛不存在的落地玻璃窗令窥探的目光通行无阻,室内格局的机械雷同浇灭了窥刺隐私本该激起的快感。《一系列的不幸事件》(Asoue)和《巴黎街景》(Street View)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摄影作品,沃尔夫利用谷歌地图的街景网络数据库虚拟了街头拍摄。他所截取城市的失防瞬间,使看似美好公正的互联网共享有了一丝侵犯与偷窃的私人意味。生活在城市中,拘禁随时展示。(时间:2010 年 9 月 18 日~10 月 31 日 地点:中国上海 M97 画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