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 Superflex,《福瑞啤酒工厂》(Superflex, Free Beer Factory) 右图: 凯莉·杨,《纠纷排解》(Carey Young, Conflict Management)
 左图:石晋华,《台北的X棵树》(Shi Jin Hua, X Trees in Taipei) 中上图:夏哈布·夫都乌希,《喘吁吁的马儿们》(Shahab Fotouhi, By the Horses Who Run Panting) 中下图:白双全,《回家计划》(Pak Sheung Chuen, Going Home Projects) 右上图:克里斯坦·扬可夫斯基,《馆长剪辑版》(Christian Jankowski, Director's Cut) 右下图:艾伦·瑟库拉,《学校即工厂》(Allan Sekula, School Is a Factory)
(林庭逸|文 台北市立美术馆|图片提供)“台北双年展 2010”正式登场,乍看之下热闹的展场确实如策展人期待的“创造出更具实验性的展演,呈现一种开放式的情境”。但由于论述与部分作品没能清楚呈现创作概念,有的则过于“观念性”,不少观众与艺术界专业人士的反应竟是看了雾煞煞,不知所云。“台北双年展 2010”由伊朗籍策展人佐赫德(Tirdad Zolghadr)和台湾策展人林宏璋担纲,20位国际艺术家和两组艺术团体共展出 38 件作品,包括装置、录像艺术与多项强调与观众互动的艺术计划。今年的双年展没有订立主题,但是策展人强调主轴聚焦在“双年展的特殊性为何?”佐赫德表示,过去人们认为双年展可作为城市营销、艺术家的发迹或行动艺术家藉着双年展平台作为请愿管道,“事实证明,不见得成功。”他说,“我认为双年展是创造一个空间,去处理不在预期之内、比较新颖、高风险的艺术计划,这是一般展览无法做到的。”这次有 20 件展品是受托制作,部分艺术家选择直接取材自台湾的时事,或是台北市立美术馆近来的争议。例如德国艺术家扬可夫斯基(Christian Jankowski)有鉴于台北市立美术馆新任馆长迟迟未派任,展前便以“星光大道”选秀方式,举办公开甄选馆长,从司机、心理辅导师到工程师等各界人士都有人报名。候选人在评审团前陈述政见,整个过程录像在展场播放。这件作品试图呈现大众对于馆长能力与特质的想象,也影射派任馆长决策过程的争议。台湾艺术家石晋华的《台北的X 棵树》则针对花博会展开批判。他指出,为了兴建展馆,台北市政府从中山美术公园和新生公园移除超过 1200 棵树木,至今已造成 160 棵树木死亡。为了替这些无辜的树木立纪念碑,石晋华筹募资金从越南引入墓碑般的石块群,目前已有 37 块石块躺在展场中,而他的目标是要达到 162 颗石块。不过,石晋华为了筹募这项计划的资金,上网拍卖他在双年展展场的部分使用权,结果悠闲艺术中心得标。因此演变成双年展展场中出现商业画廊展区的奇特景象,而在一片实验性作品中见到画廊展示前辈画家李梅树、艺术家徐冰作品的突兀画面。虽然这是艺术家企图反映出创作者与赞助者之间的复杂权力关系,但是商业画廊直接在双年展中陈设代理作品,也着实让不少人纳闷:“这是么情况?”这次展出不乏互动性的作品,两位策展人在论述中提出希望观众能与作品产生对话,但部分作品实在让人不知对话的意义与呈现何在,这点也引起议论。像香港艺术家白双全《回家计划》,他将在展场等待观众,然后陪伴观众回家,路途上双方互动交流,但交流心得只会呈现在艺术家博客上。同样来自香港的黄慧妍提出“中医义诊”计划,还请来三位中医师到场义诊,这件作品是揶揄外界视“艺术作为治疗”的刻版印象。但令人疑惑的是,“立场鲜明”的义诊活动只限开幕展览当日呈现,观众在此之后的展览期间只能看到“中医义诊”立牌与看诊桌椅留在现场,如此“昙花一现”的“实验性艺术”又如何能传递台北双年展所谓的特殊性呢?(时间:2010 年 9 月 7 日~ 2010 年 11 月 14 日 地点:中国台湾 台北市立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