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人都是魔术师


孙逊,《21 克》 民生现代美术馆 | 图片提供

(谭昉莹|文)街道、蚊子、乌鸦、热气球……这些平日常见的人或物被置于浓重而饱满的黑色画面中,携着一股压抑、绝望的情感迎面而来。出生于 1980 年的孙逊,最近以动画影片《21 克》入围了 2010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向观众展示着他所定义的冲突、无序、荒诞又和现实有着某种联系的空间。此次一同展出的还有这部动画影片 400 多张带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原稿,试图将影片的连贯性打断,但定格的画面把观众拖入了无限延伸的另一个世界。隆隆的火车、被放大了的蚊子、痛苦绝望的男人,孙逊用他的魔法重新构建了一个历史,探寻人类与时间、空间的互动和碰触。艺术家借魔术师之口说:“这个世界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我们生活在虚无里。这是是非颠倒的世界!没有法律,没有规则,谎言统治一切!这里只有骗子和被骗者。”然而,当我们在放映厅里看到那个充满黑色的沉重世界时,熟悉的景象正以陌生却合乎情理的方式出现你的面前,时间被篡改或是重写,而我们就把那些秩序、定义和规则通通抛到脑后吧,做一次自己的魔术师!(时间:2010 年 10 月 21 日~2010 年 12 月 19 日 地点:中国上海 民生现代美术馆)

生产·消费·摧毁


阿尔曼,《巴黎中央菜市场的垃圾桶》(Arman, Poubelle des Halles) 蓬皮杜艺术中心|图片提供

(刘焰|文)阿尔曼是最早将工业社会的商品作为创作载体的现代艺术家之一。以“堆积” 系列的《甜蜜之家》为例,阿尔曼将大量看似雷同的物品挤压排列在狭小的空间里,为工业大生产这个新的现实找到了最恰当的形式语言,引发关于复制、差异、收集的思考。垃圾作为消费社会的代谢品同样成为艺术家的表现手段。1958 年,阿尔曼说服伊利斯·克莱尔画廊(Galerie Iris Clert)举办展览《满》,将成吨的垃圾从画廊的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10 天后,画廊被迫取消展览,因为垃圾腐烂的恶臭实在叫人无法忍受!当然,今天的展览不再采取这种极端的形式,然而在《巴黎中央菜市场的垃圾桶》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各种被消费后的废弃物:破草垫,废戏票,旧信笺,见证无处不在的各种消费形式 ,让人联想起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定义的“消费社会”。他还将钢琴砸碎,并将其命名为《萧邦的滑铁卢》,表达出一种窥视物品内部的欲望,以及在萧邦的毁灭之上创建自己的王国的快乐。生产、消费、摧毁,是消费社会必然的规律,但阿尔曼人为的、有意识的摧毁却赐予物品再生的机会。商品被艺术家摧毁的同时转换为艺术品,就像尤利西斯的王国一样,失而复得。(时间:2010 年 9 月 22 日~2011 年 1 月 10 日 地点:法国巴黎 蓬皮杜艺术中心)

微醺的画中人,微醺的毛焰


毛焰,《椭圆形肖像 David Miele》 香格纳画廊 | 图片提供

(张小船 | 文)画家毛焰有一大帮作家、诗人朋友,他跟他们喝酒胡侃,也画下他们某一刻的脸。最著名的那幅《我的诗人》,画的就是失恋后失魂落魄的韩东。爱喝酒的毛焰这次去了苏格兰一个叫 Dufftown 的高地小镇,一住就是三个月,在一家威士忌老酒厂,喝美酒,也画画儿,画那些酒厂工人。依然是一张张令人屏息的面孔,神秘莫测,你盯着这些人的脸,下巴、唇线、鼻梁、眼睛,直想要看到他(她)的心里去……毛焰的画和尹丽川的序,真是绝妙组合。她说“这一组新画,有陌生男子、女侍者和厨师模样的人,他们沉浸于自己的心事,又分明令人感觉,世上有敬畏之心的存在。油画的写实,水彩的写意,无论何种表现形式,每个人物都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因为在被描述的那刻,他们与外在世界无干,又或者,天地苍茫唯有这一人,而这一人,又呈现出一个不为人所知、乃至不为自己所知的瞬间。”不知是不是在酒厂创作的缘故,这些画中人都仿佛醉了。(时间:2011 年 11 月 21 日~2010 年 12 月 20 日 地点:中国上海 香格纳画廊)

给雕塑做造型


约翰·巴尔代萨里,《贾科梅蒂变奏曲》(John Baldessari, The Giacometti Variations) 米兰普拉达基金会|图片提供

(顾盼|文)当贾科梅蒂(Giacometti)那些细如麻杆弱不禁风的女人雕塑披上黑色流苏肩饰,拖上桃红披风,背后配上把宝剑时竟然一派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之势。真是对人靠衣装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完美诠释。美国艺术家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的新系列作品《贾科梅蒂变奏曲》(The Giacometti Variations )说穿了就是给雕塑设计造型,他的这一想法受埃德加·德加罕(Edgar Degas)的雕塑《14 岁的小舞者》的灵感启发。被放大到4.5米高的9个女人雕塑在展厅里一字排开好似一场时装秀。而且巴尔代萨里还讽刺并效仿时尚界快速更替的换季法则,给 9 个模特在展览开幕的 2 个月间换了 18 套造型。雕塑体型一致但造型及呈现的气质迥异,服装能体现并影响穿衣者气质的作用昭然若揭。(时间:2010 年 10 月 29 日~2010 年 12 月 26 日 地点:意大利米兰 普拉达基金会)

与古诗的唱和


杨介,《我们比过去更蠢吗?》 杨介|图片提供

(游正宇|文)堆了一叠书的椅子放在一个蓝色的水垫里,起到了“隔”的作用,同时完成了一种情境塑造。观者拿着遥控器,操作那个书堆上的装置,装置的“手”,通过铅笔的运动在“看”书,这本书是本旧诗集,是艺术家杨介在书店寻得的、1839 年出版的《英国古诗精选》(Reliques of Ancient English Poetry )。这个叫“书”的作品,将当下人的阅读方式(比如借由遥控器的——看电视)与19 世纪出版的英国古诗,做了超链接(互联网之前,我们叫“连结”;这里面还有个超链接,那就是当下、19 世纪和英国古时,三个时空)。这个拿着遥控器来阅读的观者,能读懂那些古诗吗?我们看到装置手臂上的铅笔在《英国古诗精选》的书页上,完成着一些不规则的划线和翻页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想起小孩看书的样子?杨介的这个作品,除了对当下人阅读习惯的批判这层含义外,还埋伏了一首他写的诗(姑且算是和英国古诗人的遥远的唱和),这首诗的关键,就在那个有着救生意绪的蓝色水垫。(时间:2010 年 7 月 22 日~2010年 12 月 2 日 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 皇家美术学院南部项目空间)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