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小子


刘小东,《小豆在台球厅闲着》

(逃逃|文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图片提供)偏爱与抵触并行,存在即是合理。面对任何艺术作品,你都可以不吝修辞的赞赏,抑或是口无遮拦的点评批判,但是,当艺术家有意识地对回忆进行梳理时,你则不能轻浮地怀疑猜度他创作全程的真诚。在热衷于打标签分门类的年代,给刘小东的作品扣上帽子并不是件难事儿,无论是三峡库区的移民、曼谷的妓女、台海两岸驻军士兵、波士顿的高中生甚至是哈瓦那公寓里的古巴家庭,不同的主题却共用着同一个“现实速写”的标签。这一次,背负“审丑”之名的刘小东回到了他的故乡辽宁省金城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三十年后,刘小东直面人生,用不可复制的勇气和真诚的画笔将他的家人、童年玩伴、甚至是草坪上惨遭遗弃的小飞机都一一被定格在画布上。面对这个聚集着历史、痛苦、乡情、家族记忆等复杂情绪的地方,这不是基于记忆,而是一种洞察和体悟。笔触粗犷,色彩鲜艳,深刻的刻画中国经济巨变后,捕捉到的是多少年以后被安排的“人们”如何面对埋伏在自己生命里的各种挣扎。这一次,刘小东还通过电影、绘画和日记等将回忆与现实比对,在物是人非中涂抹,定格,思考,带来一次全方位创作体验。这个敏感的记录者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传达着最复杂的情绪,为自己的 47 岁生日画上一个重要的分号。站在他的画前,每一个内心凝结乡愁的人都无法平衡姿态,这注定不是客观体验,你会卷入其中,深陷、并信服他主题的现实性。台湾导演侯孝贤更是同行回到金城,用胶片记录了刘小东眼中的现实与回忆交错产生的碰撞,全景地透视了“金城小子”的起伏。侯导说,“影片像是小东的第三只眼,记录了刘小东从无到有的、神秘的、不可思议的作画过程。他的每一幅画,是片断呈现全部,不闪躲,不依傍,是瞬间凝结此刻的现实和他的童年记忆。《金城小子》的纪录片记录的正是这个。”就在电影散场的一瞬间,你我都将不自主的握紧时间矛盾密布的手。(时间:2010 年 11 月 17 日~2011 年 1 月 9 日 地点:中国北京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既定游戏


前排雕塑从左至右:图格拉&塔格拉,《表演中》,2010年(Thukral & Tagra, In a Play Act , 2010),《逃跑新郎》,2010年(Runaway Groom , 2010),柱子上的雕塑:《不朽》,2009年(Immortalis , 2009),后排墙面相框:《机遇(一组50幅)》,2010年(Windows of Opportunity(Set of 50 paintings) , 2010)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图片提供

(逃逃|文)脱离了“厨房与爱”的婚姻将是怎样?一贯持有“印度式巴洛克”风格的组合图格拉&塔格拉试探性的对印度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家庭包办婚姻的展开辛辣讽刺,也展示了当下的印度社会中令人担忧的文化碰撞,“既定游戏”灵感来源于古印度的运动项目“卡巴迪”,真人大小的“奖杯”,镀金的电视机里播放着被抛弃的妻子们的采访,电扇上悬挂着父亲们的头巾,在墙上的飞机窗上可以瞥见“逃跑新郎”们……艺术家通过这些微妙的细节对真实生活中进行了再一轮洛可可式的渲染。任何游戏需要规则,但是规则也未必能左右结果。作为当下全球梦想与民族传统文化碰撞所导致的令人心碎的案例,艺术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同样正在经历着文化变迁、困境,以及信仰切换的印度。(时间:2010 年 11 月 17 日~2011 年 2 月 20 日 地点:中国北京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普通之物


张恩利,《无系列:天空》 民生现代美术馆|图片提供

(丁宁|文)苍白的天空之下,稚嫩枝桠围拢出一个不规则的圆圈,透过树影婆娑的空隙来观察世界,仿佛宇宙万物都在命定之中,自由地随着大自然摇曳不停。艺术家张恩利说,正是隐藏在普通之物中的非常态因素使他着迷。“树”系列似乎意味着这样的一种持久力量,反对盲目崇拜创造性,消除个人对于描绘的欲望,朴素安排和描绘成为延展对“存在”之呈现的深刻理解。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艺术家张恩利就开始思考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转变,不安和令人窒息的压力,危险而错位的处境,他利用粗放的笔触和浓烈的颜色描绘事物和人的粗粝动作和状态,以检验社会定义对存在状况的潜在力量。时空一转,现在的他却偏爱现实中简单的事物并将其作为绘画的对象,并在不同的画幅中对同一物体进行反复描写,如树、盒子、床、工具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描绘,他有意地削弱绘画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上的限定,显示出绘画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在他的画中,我们依稀能辨识出将照片图像转到画布时所用的“网格”痕迹,令我们得以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处理并(再)解读这个世界的,这样一种踌躇和试错的知识态度也是一种当代思维。(时间:2010 年 12 月 31 日~2011 年 2 月 13 日 地点:中国上海 民生现代美术馆)

无法捕捉的知觉


作品从右到左:小谷元彦,《空洞:漂浮着的思考者》,2009年(Odani Motohiko, Hollow: Floating Thinker ,2009),《空洞:安慰剂的作用》,2009年(Hollow: Gravitation of Placebo ,2009) ,《空洞:从所有人的脑海中跑过去的》,2010年(Hollow: What rushes through every mind ,2010),《空洞:钢琴家/回旋曲》,2009年(Hollow: Pianist/Rondo ,2009),《空洞:弗洛拉》,2010年(Hollow: Flora ,2010)木奥惠三|摄 森美术馆|图片提供

(小山 Hitomi|文)一直以来,艺术家小谷元彦都在不断追求独特的雕塑创作,试图表现我们平时不想看、不敢接触或不敢承认的,内心的悲哀、恐惧和不安等感受。在面对小谷的作品时,人们会不由得对作品所隐藏的负面因素感到吃惊:美,到底是不是正面的因素?雕塑这个媒介能否表达出看不见的知觉呢?小谷喜欢用创作的方式针对这些疑问进行思考,比如“生命与死亡”,“美与丑”,“表面与背后”等命题。于是他的作品就游离在这些二元的界线之间,他的《空洞》(Hollow )系列就试图将人类和生物释放出的力量与气场等无形的存在或现象变得可视化。该不该回到生命核心的过程中呢?要不要进入能够抵达死亡的隧道呢?短暂的瞬间和强烈的感受被混合在一起,于是人类的心理状态就自然浮现了。(时间:2010 年 11 月 27 日~2011 年 2 月 27 日 地点:日本东京 森美术馆)

再生·再创造


三宅一生& Reality Lab Project Team,《132 5. ISSEY MIYAKE》,衣服(Issey Miyake+Reality Lab Project Team, 132 5. ISSEY MIYAKE , Clothing) 岩崎宽|摄 21_21 DESIGN SIGHT|图片提供

(小山 Hitomi|文)“环保”与“再利用”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环保的英文叫 Ecology,简称叫 ECO。不过经济的 Economy 也叫 ECO,ECO 指的是既考虑环保又经济实惠的设计。如今历史悠久的日本工匠的技术和研究能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吗?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在考察日本各地的工厂和与相关人物交流过程中,呼吁重新阐释未来的设计与创作的理念。从 70 年代开始,三宅一生就以一张布料为主题设计服装。随后在 80 年代发表《Pleats Please》与90年代发表的《A-POC》,面料魔术师三宅又在今年创作了新的《132 5.》系列。“1”块布料变成“3”次元的立体之后又回到“2”次元的平面。当人们穿上这套服装以后,就成为超越时间与次元的“5”的存在。三宅采用的服装面料是与日本企业一起研发出来的塑料瓶与涤纶纤维的再生材料,而相关的立体设计是与科学家一起探讨的结果。《132 5.》可以说是凝结了日本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三宅认为,21 世纪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将 20 世纪剩下的各种残骸变成美的代名词。当下的时尚早已成为快速的流行风潮,而三宅却告诉我们效率高的产品并不一定拥有好的创意。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