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巴哈提·科尔,《猎人与预言者》(Bharti Kher , The Hunter and the Prophet , 2004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中上图:马修·巴尼,《悬丝3:五角联盟》(Matthew Barney , CREMASTER 3: Five Points of Fellowship, 2002 ©Matthew Barney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Courtesy Gladstone Gallery, New York)中下图:杨·法布雷,《第十五章(青铜)》(Jan Fabre, Chapter XV (bronze), 2010 ©JAN FABRE-ANGELOS)右上图:AES+F,《最后的暴动2:铁轨》(AES+F, Last Riot 2.The Track, 2006 ©AES+F Courtesy: Triumph Gallery, Moscow) 右下图1:巴哈迪·科尔,《艾伦的姐妹》(Bharti Kher, Arione's Sister,2006 ©Bharti Kher Collection: Titze Collection Photo: Shankar Natarajan) 右下图2:Sptuniko!,《寿司博格》(Sptuniko!, Sushiborg Yukari , 2010 Photo: Rai Royal) 右下图3:佛兰西斯科·克莱门特,《兔子自画像》(Francesco Clemente, Selfportrait as a Hare, 2005 Courtesy: Galleria Lorcan O'Neill Roma)
(小山 Hitomi|文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图片提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大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自身的认知,比如人类基因测绘、DNA 替代、器官移植和整容手术等。我们对人类身体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公正与不公正之间的差距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再也没有什么共同意识和想法能够像生物科技的力量一样在身体、科技和全球经济层面影响人类本身。我们的自我身份也在全球化运动及本地文化的互相碰撞中逐渐确立,随之产生的张力和不稳定性也迫使我们做出“转变”。与此同时,以西方主流价值观看待人性的观点逐渐弱化,而大量的边缘价值观正在普及与流行,尤其是非西方世界的观点和种族认识都在不断深化,尽管不断受到主流社会的压制。在《开放:人类与动物》(Open: Man and Animal)一书中,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提到西方社会普遍习惯将人类从非人类的知识结构中区分开来,只有理解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异和分隔的场所,才能重新定义人类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阿甘本也在讨论非西方观点中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所存在的互利共生的状态,这也是日本人类学家及联合策展人中泽新一(Shinichi Nakazawa)在对称人类学的研究当中所探讨的内容。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以转变为主题的视觉形象和艺术作品,使之成为人类转变的完美化身。此次展览的作品皆为跨越人类与非人类动物的多样形象,通过绘画、雕塑、影像与文件等媒介追问转变的意义何在。但大部分西欧艺术家都表示很难接受这个概念,相反,对于亚洲与东欧的艺术家们来说,人类转变在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中都是理所当然的预设和情境。如印度、巴基斯坦与泰国的艺术家们从小就被教导人类、自然与动物生态共同生存的意义。而印度艺术家巴哈提·科尔就很关注身份与社会中的女性角色,他尝试运用印度已婚妇女在额头上贴的Bindu(宗教意义为“第三只眼”,现演变成时尚装饰品)来阐释此次展览的主题。“转变”(Transformation)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或形体外观的变化,同时也表示我们能够接受新的身体观念与变异价值观的世界。(时间:2010 年 10 月 29 日~2011 年 1 月 30 日 地点:日本 东京都现代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