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耗的心灵


蒋志,《微物之神》 广东美术馆|图片提供

(吴建儒|文)在《关系》展览开幕之后的几天,《微物之神》的光线已经变得非常微弱,这是一件关于消耗的作品——时间与心灵的消耗。两支手电筒并排打在一面白墙上,黄色的投影形成两个巨大的圆晕,在展厅阴暗的过道中,投影与这两支老式手电筒显得简单而突兀——这些廉价的日用品似乎不该出现在美术馆大厅,甚至如果把它们称为展品,难免会被人怀疑其严肃性。蒋志的这件作品并没有流露出如《表态》那样针对当下社会而创作的幽默、洞察,在他与策展人姜节泓的通信中,可以读到他在不断地修改作品方案,简化作品的形式,最终的呈现更像是艺术家自身经历了生死的一种条件反射式举动:尽管我们无法跨越生死的界限,这个简单的光影作品却将悲恸对生者的心灵消耗的部分过程视觉化。作品的媒介并不是蒋志最常使用的影像,手电的能量以一种缓慢的感知速度被消耗,打在墙上的投影正在随着时间而流逝,当作品的技术和可读性都被降至最低的时候,时间恰恰成为了作品另一种戏剧性的呈现——它似乎被缓缓地拉长了。(时间:2011 年 4 月 15 日~2011 年 6 月 19 日 地点:中国广州 广东美术馆)

未来通行证


第 54 届威尼斯双年展《未来通行证》展览现场 柯罗夫|图片提供

(沈奇岚|文)《未来通行证》是一场野心勃勃的展览。在策展人的计划之中,这场展览企图论证一个巨大的命题:亚洲当代艺术中所蕴藏的创造力将引领一场新的美学运动,亚洲的当代艺术将是人类迈向未来艺术的重要通行证之一。参与论证过程的艺术家国籍丰富,从中国到德国,从印度到巴基斯坦,从泰国到秘鲁,其中包括了徐冰、张晓刚、草间弥生、村上隆等近百位明星艺术家。

有意思的是展览的布置,策展人将展览布置成了一场异常热闹的对话,观众在目不暇接的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万花筒式”的艺术呈现。动漫美学是此次展览强调的重点之一。由亚洲发端并发力的动漫美学,已对全球的商业文化和数码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览如此突出这一点,是想为亚洲在当代艺术话语系统中应有的一席作一个标注。

展览的主题分为数组互动的概念:传统与当代、宇宙与个体、东方与西方、阴与阳、过去与未来的关系。面对未来,擅长与传统对话的亚洲传统可能为世界提供一份特别的养分,这将是亚洲视角将给世界带来的不同价值。

但在这个万花筒里,是否真能看到未来的模样?持一张动漫美学的签证,是否能够在数码时代永葆青春?只有时间能回答。《未来通行证》结束威尼斯做为双年展平行展的三个月展期后,将巡回至荷兰鹿特丹等地,并于明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时间:2011 年 6 月4 日-2011 年 11 月 6 日,地点:意大利威尼斯 克劳迪欧布几奥基金会)

时空的乌托邦


卡米耶·昂罗,《“航空”电影,尤纳·弗里德曼访谈片段》(Camille Henrot, Film spatial, exploration of Yona )
民生现代美术馆|图片提供

(谭昉莹|文 )身处被投影的白墙、飘动的帷幕之间,观众似乎走进了艺术家们营造的时空乌托邦里,听不见时间的流逝,而是目睹一个个流动的图像在眼前凝固、消失继而重现。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十年影像典藏展,集合了 19 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声名鹊起的法国或工作生活在法国的艺术家的录像作品。这些具有“实验性”的叙事作品既融合了作者对于自我与环境、时代关系的探索,也代表了这一批几乎同时代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法国当代艺术理论的互动与联系。极具前瞻性目光的建筑大师、乌托邦主义者尤纳·弗里德曼(Yona Friedman)这次进入了艺术家卡米耶·昂罗(Camille Henrot)的镜头中:借由建筑师的小狗之眼,艺术家用 16mm 胶片耗费一年时间,拍摄了建筑师家中的内部空间。极为缓慢的镜头捕捉与毫无规律的移动路径,使得镜头中的空间标记与时间记录都被模糊甚至擦除。同时,建筑师和拍摄者之间的对话存在于这个已被虚化的空间里,形成了一场虚实之间的交流,反而令人一时难辨真伪。(时间:2011 年 5 月 15 日-2011 年 6 月 26 日,地点:中国上海 民生现代美术馆)

点亮蒲公英


“漂流”设计工作室,《脆弱的未来》(Drift, Fragile Future)

(顾盼|图文)铜条在三维空间中扩散发展,构成了灯的立体造型,更构成了灯的电路。在铜条结构的节点上,如蒲公英般轻盈毛茸的小灯星星般闪烁着。走近一看,灯泡上的茸毛真的就是蒲公英的种子,吹一口气,种子的羽毛随风飘动,梦幻飘渺。在这款名为《脆弱的未来》的灯光装置中,“漂流”(Drift)设计团队将自然同科技完美结合,从铜条的切割焊接、蒲公英种子的收集整理并一一嫁接至灯泡,每一步骤都精工细作。创立“漂流”设计工作室的拉尔夫·瑙塔(Ralph Nauta)和隆纳克·霍尔丹(Lonneke Gordijn)均毕业于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他们不仅关注那些在改变着设计的高新科技,更对自然和人类文化上的革新变化颇感兴趣。两人努力融合知识与直觉、科幻与自然、幻想与互动,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能营造一个观者同物品间的对话过程。

影的告别

(廖伟棠|图文)“在支离的树影上,我看见一个少年的影子前行。他的两肩宽阔,腰板坚直,像穿了宇宙船驾驶员的制服,遨游于 1991 年,不知道宇宙将凝结为一浑浊磨花的玻璃球、众星压叠如湿重的枯叶。

他摆动双臂仿佛有阿童木的猛力,把十多年的淤泥哗啦啦拨开,如剑鱼劈开血海,他劈开 1993 年的囚狱、1997 年的流放、1999 年的疯癫、2003 年的窒息、2005 年的 2008 年的 2010 年的死亡。他一握若脆的手腕,竟绑了一艘油轮的驽重。

树影划过那些轧轧作响的骨骼,黑暗为我们身边一切蒙上一张巨大的驴皮,冰凉且腥。我们在全然看不见对方的时候握手道别,我为他点了一根烟,顺势把他背上全部的负荷挟为己有。在如银河一样熄灭的火雨之路上,他有他的、我有我的一叶舟。”
我和一个骑着马骸的孩子说了这个寓言,他并不认为这是个寓言,踢着我的头骨,他又邀四周的小鸮们开始了新的游戏。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