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哲,《蜜蜂 045-03》,(Chen Zhe, Bees 045-03)
(逃逃|文 陈哲|图片提供)2011 年 4 月 23 日,毕业于美国洛杉矶的华裔女摄影师陈哲,凭借《可承受的》系列作品赢得了“2011 年度三影堂摄影奖”。事实上,从第一台 135 相机开始,陈哲就仿佛摸到了情绪输出的豁口。在过去的几年间,她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自残行为,并创作了一系列关于身体改造、毛发、重创后压力处理失调症、身份认同与记忆的作品。看似清新的画面却埋伏着向内而生的张力,和二度自我透析的勇气。大赛评委细江英公评价陈哲的作品“试图表达一种真实的力量,并展示了社会中那些精神上、身体上有疾病的人的心理状态。” “Suffer”是这个女孩儿对摄影与身体关系的理解。而伤残对于陈哲来说无非只是生活里的某一片,但并不为了被观看而存在,而是像其他经历一样自然的发生、生长。她却怀着极大的超乎常人想象的耐心去倒数、去体验。陈哲曾说过:“通过艺术家由衷地自我暴露,观者得以一窥自己的最难堪,这种窥视太真实了,以至于只消极其短小的一个瞬间,就能引爆皮肤下面的整场火焰,感觉是:死了那么久,那么久,却一直活了下来,这样的勇气。” 私摄影——从这个词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开始,这个概念一直难逃私密、欲望、冷暴力的标签。从凭借《爱丽丝漫游仙境》名声大噪的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开始,到“高产的”已被符号化并被过分解读的日本摄影师荒木经惟,再到同样有大量私语式的照片积累的摄影政治艺术家沃尔夫冈·蒂尔曼斯,私摄影的创造仿佛是面具下分裂出来的另一副皮囊,与创造者个人生活经验等直接挂钩。然而,这种“门槛并不高”的创作方式却注定不可能成为“日光之下”的主流,之所以争议四起,一直被讨论,多源自于个人经验的无法复制。私摄影一旦被公开便升级为简单粗暴、无法躲闪的传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