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站立的中国


罗恩·阿拉德,《自由站立的中国》(Ron Arad, Free Standing China)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图片提供

Yu@n|文)《自由站立的中国》是对中国版图轮廓的艺术解读,由中国的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组成。整个作品由4毫米厚的特殊钢材和镜光抛面制成。它的创作者是如今倍受崇敬并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师罗恩·阿拉德,他以流动、优雅、曲线的设计风格驰名,他的作品常常对日常生活中的客观对象进行彻底地改造,睿智而大胆。《自由站立的中国》通过阿拉德的聪明设计,充分发掘和运用多棱镜钢的品质,仅用一个点——“海南岛”作为平衡支撑,便使整个中国版图直立起来。其实,这个作品是一个非常具有功能性的书架装置,同时也是一个雕塑作品,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观赏中国版图的全貌。阿拉德的作品常被冠以“令人感觉好奇而且幽默“的标志,他之前还做过一个以美国地图的造型呈现的书架,书架的分割是美国各大州的板块。(时间:2010 年 5 月 16 日~2010 年 5 月 23 日 地点:中国 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

我的身体,你的艺术实验场


托马斯·鲁夫,《肖像》(Thomas Ruff, Portraits)上海美术馆|图片提供

Yu@n|文)作为对上海世博会的献礼,法国里昂美术馆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了一系列现当代艺术大师的杰作。这些异常丰富的藏品,以身体的主题为脉络,展现了这项西方艺术中从未中断的传统,同时也探讨了全球化艺术中的身体议题。在众多展品中,德国艺术家托马斯·鲁夫的肖像摄影格外引人注目。鲁夫把个人的表情简化,其客观、中立、冷静的程度,甚至让人觉得平淡无奇,但这只是当你单看某幅作品时的印象。当鲁夫的这些无特征性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被观看的时候,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记录的力量,它真实地展现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人的面貌。在这里,身体似乎是看不见的,但又确实活生生地出现在镜头的前方。身体,这个上帝的造物,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人类艺术最长久的实验场。(时间:2010 年 5 月 4 日~2010 年 6 月 1 日 地点:中国 上海美术馆)

正面全裸


琼·乔纳斯,《镜子I》(Joan Jonas, Mirror Piece I ) 古根海姆博物馆|图片提供

(丁宁|文)表演者全身赤裸地躺卧在绿色的草坪上,手持长方形镜子并按垂直方向将其放置在大腿髋关节部位,这样的身躯犹如一只长了四只脚的怪异生物,镜子两旁的手臂充其量只算个多余的虚拟支架。单从画面上来看,我们无法分辨表演者的脸庞,也无法窥视上半身的女性裸体,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物理距离被这面普通的穿衣镜无情地分隔并放大。正如美国多媒体实验艺术家琼·乔纳斯(JoanJonas)所说,从镜子里折射出的躯体深处观察,身体像间谍一样防备着我们。你会逐渐发现镜子不过是种诡异的媒介,人们透过它来感知自然中孕育着的“私密性忽视”,正如人类永远无法对自身的存在达到完全认知。(时间:2010 年 3 月 26 日~2010 年 9 月 6 日 地点:美国纽约 古根海姆博物馆)

捕捉世界


奥拉维尔·艾利亚松,《镜子隧道》(Olafur Eliasson, Spiegeltunnel )马丁·格罗皮乌斯美术馆|图片提供

(沈奇岚|文)镜子有什么?镜子里有人拿着镜子里有人拿着镜子里有人拿着镜子。没错,这是奥拉维尔·艾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创造的视觉游戏,叫做“镜子隧道”。数一数,照片里有多少面镜子?镜子本是世界的映像。擅长以空间作为作品材料的奥拉维尔用镜子捕捉世界,让世界成为镜中的文本。他又以镜子的材料特点,将镜中的世界层层叠加,制造了一个新的充满空间感的镜像,一个新的世界。二维的照片上,四面的镜子折射出了世界的多个维度。“草地上有人拿着镜子”这个寻常事件成为了充满智趣的想象游戏:到底这个镜像是如何形成的。当世界的映像成为另一面镜子中的真实世界时,镜子中的空间便超越了三维世界,镜中的镜中世界比真实世界更深邃,更宽广。世界的映像穿梭在一层又一层的镜子隧道里,永远抵达不到终点。如何在事物的内部捕捉到外部世界是艺术家的创作出发点。“内部”与“外缘”之间并无绝对界限,空间可以同时是“内部”又是“外缘”,就像镜中的镜中世界,是真实世界的无限延伸。(时间:2010 年 4 月 28 日~2010 年 8 月 9 日 地点:德国柏林 马丁·格罗皮乌斯美术馆)

艺术,可能吗?


Chim↑Pom,《死属于黑(在109之上,涩谷,东京,2007)》(Chim↑Pom, Black Of Death(above 109,Shibuya,Tokyo,2007) )拉姆达图片,录像,courtesy of Mujin-to Production,Tokyo 森美术馆|图片提供

(小山 Hitomi|文)天空上的乌鸦从各个地方聚集,听到同类的叫声后都蜂拥而至,蓝天被覆盖成黑天,到处都充满着乌鸦的叫声。Chim↑Pom 的成员戴着乌鸦的标本,用音响播放乌鸦的叫声,游走在东京街头拍下了这组录像作品。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古桥梯二提出过“艺术,可能吗?”,伴随着全球化、无国界化、金融危机的出现,让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究竟处于什么状态?艺术到底能做到什么?从该展览中观众能明显感觉到社会和个人、现实和假设、艺术和流行文化等交织在一起,艺术已经摆脱了狭隘的范围。尽管 Chim↑Pom的作品形式很无聊,但人们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到乌鸦的大量存在时,不得不反省人类产生的垃圾引起了乌鸦侵扰的现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艺术作品似乎比政府花大价钱制作的警告宣传更有效果。现在是否可以说,“艺术,看来是可能的”呢?(时间:2010 年 3 月 20日~2010 年 7 月 4 日 地点:日本东京 森美术馆)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