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游客中心


张珂,《尼洋河游客中心》(Zhang Ke, Niyang River Visitor Center) 标准营造事务所|图片提供

(唐克扬|文)张柯在四川和西藏交界处的尼洋河设计的游客中心是他的系列藏地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项目的设计概念并不使人感到特别陌生,他本人先前设计过的青城山院落中的“庭院”及使用的本地建筑材料都在这里依稀可见。例如,切割巨硕坚实的体量而生成实质性的功能程序—建筑师提到,这幢房子空间生产的逻辑来自于实际需要的交通流线和功能安排,每种颜色都代表一种功能因素,切割出的空洞至少归属三种不同性质的东西—通向景观的是窗口,形成中庭的是公共空间,被隐藏在不可见的中心的是保有私密功能的体量,比如更衣室和办公室。这种简单中体现的变化,使得这个不算十分“可观”的项目有了一些新的趣味,坚实的中间隐藏着空洞,宛若外表原色的石砾与依稀可见的丰富多彩的“内心”形成映照,内部的石墙涂染后形成了藏人经幡般的五色斑斓。由于角度的关系这些颜色不是并置出现,而是两三结合,在移动中随时改变人们对它的观感,使得貌似“自然”的大地景观得到恰如其分、不落窠臼的再现。这种路易·康式的狡黠在不经意间透露了建筑师的师承和喜好。

如何回归自然


肖恩·格拉德韦尔,《道歉 1-6》(Shaun Gladwell, Apologies 1-6) Anna Schwartz Gallery|图片提供

(Michelle|文)这是澳大利亚新兴视觉艺术家肖恩·格拉德韦尔(Shaun Gladwell)的一部慢放作品,只用一个长镜头来记录忧愁的黑衣车手捧起死在路边的袋鼠的场景,杀戮、资源消耗、生存环境等主题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下凸显。尽管现代社会的城市化愈演愈烈,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人类与自然、动物的共生关系。在加拿大,紧跟人类步伐的追随者包括鸽子、老鼠、狐狸和黑熊,动物多半以人类的废弃物为食,细菌则以人类的肠道居家。工业社会无情地侵入自然栖息地,但微生物依旧在城市与远郊的交界处滋生蔓延。为了响应“回归自然”的当代诉求,发电厂现代艺术画廊(The Power Plant)特意推出《适应:种间进化》展览,旨在探求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会与共生关系。当人类、动物和自然世界相遇,到底会刮出怎样的雷电火光?由此又会生发出什么样的交流、误会、亲密、疏离或伤害?(时间:2010 年 6 月 19 日~2010 年 9 月 12 日 地点:加拿大多伦多 发电厂现代艺术画廊

神秘机器


雷诺·雷诺兹,《神秘机器》(Reynold Reynolds, Secret Machine)雷诺·雷诺兹|图片提供

(丁宁|文)女孩如金鱼一般躺在鱼缸中,科学家亲自用手测量她的呼吸频率,还为她戴上透明的纯氧面罩,像极了濒临灭绝的海洋生物正在接受来自人类的最后拯救。在录像作品《神秘机器》(Secret Machine )中,女孩的身体实验成为了美国录像艺术家雷诺·雷诺兹(Reynold Reynolds)对迈布里奇动作研究的延续。电影发明先驱爱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曾拍下人类史上第一组奔跑的马匹照片并分析其动作连续性,倾其一生探讨人体与动物的运动瞬间,用艺术创作的方式推动了基于时间与空间的科学实验。随后,杜尚(Marcel Duchamp)在《下楼的裸女,2 号》(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No.2 )中尝试用交叠影像制造视觉幻象,在同一个平面中表现时间的更迭。雷诺兹认为,时间和动作都与变化相关,而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变化的生命。他更倾向于去描绘时间概念的存在,而非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在捕捉这种时间性上,摄影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录像成了探讨这一问题的终极媒介。

正在上映的夏天


莱恩·麦克金利,《轮滑小妞克雷》(Ryan McGinley, Roller Coley) Team Gallery|图片提供

(逃逃|文)57% 席格·若斯(Sigur Ros)制造的靡靡之音,29% 成分的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的电影,14% 左右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镜头下的激浪青春……奇妙的化学反应荡漾出一个疯癫的莱恩·麦克金利(Ryan McGinley)。1977 年生于美国新泽西的他,如今已然是活跃在纽约苏活区的小红人。莱恩镜头下那些美好而赤裸的年轻身体打动了无数人,其中自然包括后来让他名声鹊起的伯乐—惠特尼博物馆策展人西尔维亚·沃尔夫(Sylvia Wolf)。眼神迷离的轮滑小妞克雷散着叛逆、梦幻的气息,另一张记录明媚阳光下公路上赤裸奔跑的少年的照片被冰岛后摇天团席格·若斯(Sigur Ros)选作封面。镜头里的主角仿佛永远活在夏天,一群永远年轻永远不知好歹的跳跃的生命,被构图,被记录。正如展览的名字一般,莱恩·麦克金利永远知道夏天在哪儿。(时间:2010年 5 月 30 日~2010 年 7 月 4 日 地点:中国北京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一次性击中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丹》(Wolfgang Tillmans, Dan) 蛇形画廊|图片提供

(逃逃|文)在这个“技术已死,题材为王”的年代,亲爱的偏执狂沃夫冈·提尔门斯(Wolfgang Tillmans)的作品无疑是粉丝们要时常刷新,保持跟进的对象。这个被称作地球上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摄影师曾在 2000 年成为泰纳奖第一位以摄影展夺魁的黑马。那些捕捉于粗糙搭配的灯光下,不免误差失焦的照片一次又一次地颠覆着人们已成惯性的审美。这次展览的照片中,草丛中赤裸俯身的男子最为抢眼。金黄色的短发霸占了照片构图的重心,而你却并没办法瞬间参透照片中人物的动机、心态,甚至是他平衡的支点。于是,有边缘的照片却引发漫无边际的想象,每一个观赏者都开始虚构一个自成逻辑的故事。这统统来自于一个混迹不列颠的德国人的古怪脑筋,你难以FOLLOW 到他的步伐,却总是被一次性击中。(时间:2010 年 6 月 26 日~2010 年 8 月 29 日 地点:英国伦敦 蛇形画廊)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