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动物


微型样式,《化身动物》(Minimaforms, Becoming Animal ) Minimaforms 建筑设计事务所|图片提供

(丁宁|文)这是一个科学家也无法区分人类与动物、活物与死尸的时代,艺术家们热衷于选择动物作为它者的隐喻抑或人类行为的反射,是因为在探索何为动物的过程中,观者可以洞悉生而为人的意义。在蓝光闪烁的面具之下,乔装打扮的人类化身为地狱看门犬Cerberus。这条狗有三个头,狗嘴滴着毒涎,下身长着一条龙尾,头上和背上的毛全是盘缠着的条条毒蛇。在希腊神话中,它是灵魂的拷问者,有权拣选孤魂野鬼进地狱,却无法解救狱中的恶灵超生,人类不过是听凭犬类发配的阶下囚。而在现实中,《化身动物》(Becoming Animal )是 Minimaforms 建筑设计事务所最新推出的互动游戏,只要人类带上Cerberus 面具之后,便会失去语言能力,只能透过单声道、面部表情以及动物般的碰面动作来表达喜怒哀乐,触摸电子银幕上的红色图案后,就能借助雷达般的超低音短波识别多维讯号。昔日的魔界掌权者摇身一变,成为影响未来人类通讯的革命者,Cerberus 也许就是科学家无法预知的超自然科幻生物。

玩偶登场


维果·罗夫,《玩偶》(Viktor & Rolf,Dolls ) 维果·罗夫|图片提供

(活泉|文)维克托·霍斯廷(Viktor Horsting)和罗尔夫·斯诺伦(Rolf Snoeren)是伸展台上的行为艺术家。1999 年,他们曾在“俄罗斯头巾系列”(Babushka)发布会上另辟蹊径:模特麦琪·瑞兹(Maggie Rizer)站在旋转舞台上,这对设计师组合亲自上台,为她穿上一层又一层缀满水晶的衣服,最后瑞兹身着多达 9 层,重逾 70 公斤的服装向观众作展示。设计师当时解释说:“我们要为时装的排外性和不实用性高唱一曲赞歌,它们造就了时装的独特魅力。”十年过去了, 在维果·罗夫(Viktor & Rolf)的 2010 秋冬成衣系列发布会上,观众们惊讶地发现一切又在重演—不过是以倒带的方式进行。这次的舞台焦点换作了这位 20 世纪 90 年代名模克莉丝汀·麦玫娜蜜(Kristen McMenamy),两名设计师将她身上的衣服层层脱下,又一件件为随后出场的模特穿上。正如他们当年所说:“当下面一层服装被上面一层服装遮住之后,人们就看不见它了,然而它依旧存在。”十多年后,身穿厚重衣物的玩偶们悉数登场,设计师们亲手揭开了这个层叠的尘封之谜,一个造型底下存在的又一个造型随之诞生。

嗑瓜子,及世界和平


颜峻|图片提供

(芥末武生|文)上海,襄阳路,棉棉的 Art House。颜峻和棉棉躺在床上假扮列侬和洋子。棉棉有一个系列,叫做“虚荣是一种把戏”:仿照名人事件,拍假新闻照片。人们到了门口,就发给他们一张纸,说正拍电影呢,请假扮记者,和我们讨论世界和平。结果出现了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喜欢这个概念的,他们很认真地扮演了记者(好像都是老外);第二种人是好朋友,根本不在乎你做什么,反正就是来了;第三种人就是妖怪说的,该严肃的时候不严肃,该好玩的时候不好玩。嗑瓜子的声音,就是世界和平之声。你试试这个节奏,通过牙齿骨骼和空气的振动,传入耳中。无休止重复的节奏,就是生命的节奏。琐碎而清晰,介乎于噪音和寂静之间的,使听觉延长之声,潜意识之声。8 小时的录音,如果你不从头听到第 5 小时,就不会知道我当时的感觉。你闭上眼睛,听见了空间,悉索,谁碰到了话筒,被子,神秘的潜意识,交通噪音和宇宙噪音,社会在轰鸣而这个房间在振动。你听见了世界。世界以一个事件的形式显现。

德国馆的球,小卖部的球?


曾铎&曹澍|图片提供

(慢小姐 | 文)上海威海路的小区绿化带,小卖部边上,出现了一个直径两米的透明大圆球,身着黑衣的一对男女在作用力的相互传递下在球内舞蹈(行动)。球内注了水,水随球而动,而球的滚动则取决于两人在球内的行为。这个透明之球仿佛一个封闭潮湿的小宇宙,而隐秘却被呈现、围观,甚至传播到千里之外—左上方悬挂的幕布展现了与德国科隆市内柯纳街 76 号的巴比伦小卖部进行着的连线互动。这个名为“Kiosk / 小卖部”的项目通过视频等媒介手段把世界各地不同社区的小卖部联系起来,使世界上不同社区(真正的,而非虚拟)的居民之间能够进行直接交流与互动。表演者曾铎&曹澍说,这个球的想法最初源于德国馆内一个球状屏幕。在居民小区内进行的表演,希望是对小区生活的一种艺术介入。

圆点弥生


草间弥生,《草间弥生在唱歌》(Yayoi Kusama, Kusama Singing) 悉尼双年展|图片提供

(丁宁|文)镜子里的草间弥生面色凝重,红色的圆点贴满了她的头部,白色的圆点则布满了她的全身。一眼望去,仿佛有无数个草间弥生正襟危坐,瞪大了眼睛要变成巨大的红色圆点生物。镜子、圆点、花纹、生物触角和尖端都是草间弥生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母题,她对圆点的迷恋源自幼年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这场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于是她开始画这些圆点,它们像是细胞、种族、分子,那些生命最基本的元素,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草间弥生用它们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续性,来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时间:2010 年 5 月 12 日~2010 年 8 月 1 日 地点:澳大利亚 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