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胶囊


劳伦斯·玛斯塔夫,《蜷缩》(Lawrence Malstaf,Shrink) 汉堡艺术及手工艺博物馆|图片提供

(沈奇岚|文)呼气,吸气,呼气,吸气。只要空气依然无限量供应,没有人察觉到呼吸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身处巨型塑料袋中的男人呼吸困难,他渐渐无法动弹。这场行为艺术中,他渐渐耗尽了巨型塑料袋中的空气,趋近窒息。他是这个星球上的人类代表,他是我们整个人类的命运隐喻:倘若再不关注气候,空气将珍稀无比,而到时我们将呼吸困难。此次汉堡艺术和手工艺博物馆推出《气候胶囊:在灾难中的生存条件》展览,旨在从当代建筑、艺术、设计等各个角度讨论人类和气候的问题。该展将人类生活的空间区分为不同的“胶囊”:身体、住宅、城市、自然和环境。这些围绕着人类的空间,是人类生存的条件。30 多个不同的“胶囊”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讨论人类如何可能实现“零浪费,零排碳以及零耗能”的生活。气候变化是 21 世纪的主题,如何适应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所有人必须要做的功课。(时间:2010 年 5 月 28 日~2010 年 8 月 8 日 地点:德国 汉堡艺术及手工艺博物馆)

王朝


史蒂芬妮·谢尔宾,《让我切割,切割给我,我会如愿以偿》 (Stéphanie Cherpin, Let's me knife, Knife me lets, I will get what I like)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东京宫|图片提供

(刘焰|文)一个展览,两大博物馆—巴黎市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东京宫两大博物馆联合举办,四十位生活在法国的年轻艺术家,八十件作品,这就是巴黎今年夏天最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展“王朝”。新一代艺术家借绘画、雕塑、装置、录像等多种方式表现他们对社会问题和个人生命的反思,创作既新颖又大胆。在这件名为《让我切割,切割给我,我会如愿以偿》的作品中,女艺术家史蒂芬妮·谢尔宾(Stéphanie Cherpin)利用巴黎道路管理局仓库中的废弃物资,将它们切割重组,寻找各个组成部分的雕塑元素,实现空间的呼应或反差。巨大的雕塑像奇异的生物,等待被观众的视线驯化。这次展览为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国际舞台,他们是否能从此开启一个新的王朝,让我们拭目以待。(时间:2010 年 6 月 11 日~2010 年 9 月 5 日 地点:法国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东京宫)

浮游感


袴田京太朗,《六位持壶侍从的复制女像柱》(Kyotaro Hakamada, Reproductions of six jug-carrying serving maid caryatids)2010 丙烯板等,椿会展 2010 Trans-Figurative,资生堂画廊,山本纠|摄 资生堂画廊|图片提供

(小山 Hitomi|文)如同印度人头顶着货物艰难地踱过海边的沙滩,袴田京太朗的作品试图给人们带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浮游感。雕塑原有的静止而坚硬的质素在袴田的作品上变成与空气溶合为一的柔软与漂荡的感觉。袴田把色彩斑斓的丙烯板一片一片随机堆积起来,观众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赏它,会发现相邻的配色也会随之变化。在《六位持壶侍从的复制女像柱》中,他采用了日常生活常见的黑色公仔熊以及托运时用的木制箱子等制成品。为何采用熊的制成品?为何采用木制箱子?为何不直接用丙烯板去做雕塑呢?当观众产生这样的疑问时,袴田的作品已然推翻了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古典雕塑概念,创造出近距离体验雕塑的关联性。(时间:2010 年 4 月 10 日~2010 年 6 月 13 日 地点:日本东京 资生堂画廊)

红色弹簧


伯纳德·屈米,休·达顿,《永河畔拉罗什的人行天桥》(Bernard Tschumi & Hugh Dutton, La Roche-sur-Yon Footbridge)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图片提供

(Michelle|文)宛若红色的弹簧一般,由伯纳德·屈米和休·达顿共同设计的人行天桥横跨在高速铁路上,连接着永河罗什这座由拿破仑创建的历史名城和它的邻居们。作为重要的都市节点,这座新近落成的天桥呈圆筒网状以表现桥身的荷载与张力,同时为靠近西海岸的永河罗什镇创造一个原创而现代的建筑形象。穿梭在永河罗什和大西洋边其他城镇间的 TGV 高铁不仅标志着欧洲和法国铁路网的现代化,也标志着这些城镇市政设施的完善。有人说“无运动不建筑”,人行天桥也不是一个静止的物体。不管是从使用功能看还是从城市角度看,它都动感十足。设计者通过结构体系和立面饰材(交错的聚碳酸脂材料面层保护行人免受恶劣天气影响,同时可以随着结构韵律发光)来表达这种动感,行人走在天桥上仿佛瞬间穿越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空隧道。

蚕缠禅


For Use/Numen,《胶带装置》(For Use/Numen, Tape Installation) For Use 建筑事务所|图片提供

(丁宁|文)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给“现代”的定义是:“易逝、流变,永远处在不确定之上”,于是人们在其中产生了晕眩的感觉,有困顿、游移、迷离,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们反而更无法定位。在象征蚕丝的胶带不断缠绕粘合而成的《胶带装置》里,建筑中自然渗透出的更多是对人内心的窥探。放射型的线状胶带弥漫在空中,异常轻扬地结着蚕丝,人们碰到它便会颤动,很像人的神经末梢,由此让人想到了现代人的敏感和内心的脆弱。整个胶带建筑都处于暗空间中,它们组成一个有点迷魂阵般的场。紧接着是金属支架与蚕丝的缠绕,蚕在支架上攀爬,包裹着它,在它上面顽强地生存下来。这是生命的意志,生命的历险,生命的搏斗,而每一个链的结构恰似纠结的生命体器官,从洞穴式栖居到“α”型空间暗示着不完整的禅道符号,象征人的欲望无限扩大并物质化。这种“缠”是当代人生活状态的写照,正如尼采所说,“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无意义”。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