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鄢醒个展


鄢醒,《现实主义》(Yan Xing, Modernism)

(芯莹|文 麦勒画廊|图片提供)鄢醒此次在麦勒画廊个展中呈现的作品《现实主义》,可以说是他之前策划的名为《一个计划——教育》项目的延伸讨论。在行为表演现场,鄢醒和他邀请的演员围绕着一座高达 3.5 米的石膏雕像呈现他自己精心编排过的动作。而这件雕塑是特意遵循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训练体系与现实主义审美体系制作完成的,主要塑造了工人阶级和农民坚毅、不朽的形象。在鄢醒的想象中,它是“最完美、最性感、最优雅、最美妙的男性形象”的化身。他们的表演看起来似乎是彼此随机地交头接耳讨论着什么事情,但演员是完全按照剧本的精确设计进行呈现。剧本以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于 1924 年撰写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为基础,鄢醒在这部宣言书页上做了阅注,写下自己对于宣言中涉及的问题的阐释、评论和思考。事实上,艺术家一直通过自身的实践,试图检验自己与这些艺术权力话语的关系,消解它们的权威及其试图强加给艺术实践的影响。(时间:2011 年 9 月3 日~2011 年 10 月 23 日 地点:中国北京 麦勒画廊)

蚁民的悲剧


罗宾·梅尔和阿里·莫梅尼,《蚁民的悲剧》(Robin Meier & Ali Momeni, The Tragedy of Commons )

(刘焰|文 东京宫|图片提供)光线昏暗的房间,通体发光的杠铃型的蚁巢,难以计数的蚂蚁在其间生存繁殖。蚁群的声音被无限放大,低沉地弥漫在空旷的大厅。工蚁延续它们外出觅食的宿命,只是在这里,它们只有找到某种色彩或发出某种气味时才能被赐予食物,延续整个蚁巢的生命。这并不是某部好莱坞动画片或科幻片中的情节,而是两位年轻的艺术家罗宾·梅尔(Robin Meier)和阿里·莫梅尼(Ali Momeni)以高科技手段,通过控制声音、色彩、味道等因素重新构建的蚂蚁的商业社会:不再以劳动直接获得食物,而是通过以物换物满足生命的需要。这正是人类社会商业行为的起源。蚂蚁能否理解“交易”的逻辑?蚂蚁的习性是否会因此而改变?进而言之,在求生的本能下,一个物种是否会接受操纵,并因此产生变异?《圣经·旧约》中写道:“去看蚂蚁的动作,可以得到智慧。”今天,让我们观察蚂蚁的动作,借一点智慧反思自己的行为。(时间:2011 年 7 月 8日~2011 年 9 月 18 日 地点:法国巴黎 东京宫)

科学的诗化


弗雷德·托马塞利,《花#2》(Fred Tomaselli, Bloom #2 ,2011)

(Peter Lamborn Wilson|文 科恩画廊|图片提供)在东西方文化中,大自然一直是艺术家们经久不息的灵感源泉。此次《炼金术与问寻》展览的三位艺术家都带来了新作,尽管每个人的创作过程与材料选择都有各自与众不同的、创新的方法,但彼此均有着共同的兴趣,他们多样的创作风格从视觉上呼应了他们对于学习自然与观察变幻的风景时的共同爱好。弗雷德·托马塞利(Fred Tomaselli)擅长为植物本身和它的动机说话。例如:通过某些化学微粒与我们沟通,教会我们“在绿荫下的绿色思考”,从而将世界变得对植物安全与无害。菲利普·塔菲(Philip Taaffe)的作品既有水晶感又有植物性,几乎概述了隐含于他所创作绘画背后的、属于植物学家与植物艺术家的自然哲学。而在特里·温特斯(Terry Winters)描绘观念花卉的最新作品中,
一个近乎歌德式的科学思想,通过诺瓦利斯在《塞伊斯的门徒》(Disciples at Sais )中要求的所谓“科学的诗化”,影响了花卉形态上的变形以及“一种新色彩”的发明——诺瓦利斯绿。这些花充满了道家思想,艺术家似乎可以只是站在一旁,任自然进行自然本身的过程。(时间:2011 年 9 月 9 日~2011 年 11 月 19日 地点:中国上海 科恩画廊)

把家随身携带


徐道获,《标本系列:纽约公寓-1》(Do Ho Suh, Specimen Series: New York City Apartment-1 )

(顾盼|文 Do Ho Suh|图片提供)布料、树脂、泡沫聚苯乙烯等材料精密细致地构筑了家和家中那些熟视无睹的物件的微缩,原型都来自韩国艺术家徐道获(Do Ho Suh)曾经居住过的家,他在学生时代背井离乡去往美国留学,多年后当他回到祖国时觉得自己不再属于那个时刻在变的故乡,但同时也不属于美国,这种无从归属的文化异位感令他创作了这些作品。“我没有思乡病,但我意识到我渴望有一个特别的空间,我想要重塑这个空间并随身带着它。”每次来到一个新地方,徐道获总会丈量周围以期同周遭建立新的联系,而这些丈量结果也构成了这一系列作品创作的基础。通过《家中家》(Home within Home ),徐道获试图寻找完美的家,他用半透明的树脂将韩国的家构建在了美国家的里面,两者互相融合。而在《标本系列:纽约公寓-1》,他事无巨细地放大了艺术家纽约公寓里的细节物品。通过这些作品,艺术家想要探讨的是文化异位、多种文化身份共存、个人对周遭的认知以及如何构建对某一空间的回忆等一系列问题。(时间:2011年 9 月 8 日~2011 年 10 月 22 日 地点:美国纽约 莱曼·基思画廊)

相对感度


(上)张永达,《讯号·流 2.0》(Yung-Ta CHANG, Signal·Flow 2.0)
(下)张永达,《相对性 +/-》(Yung-Ta CHANG, Relativity +/-)

(丁宁|文 张永达|图片提供)看似静止的物件,在每个习以为常的瞬间都蕴含着剧烈的变动,而我们的感官很难用绝对的数值或量化去做描述。来自台北的张永达喜欢探讨声音与感度的关系,其在个展《相对感度》上呈现的作品《讯号·流 2.0》有意将104组声控灯泡与喇叭放置于台北数位艺术中心展厅的天顶之上,借由计算机的作业系统检测硬盘读写的数据与电脑内部温度,将其转化为可被机器识别的持续变量与数据资料,最后用声响和光感来表现其强度与数值。借助计算机软件的控制,艺术家在空间中以一种流动、蔓延和有机的散播方式传递着声音与光,时而看似立体图形,时而看似有生命的发光体,观者在这件装置中可以体验声音在三维空间中的流动与变化,以及声音同步的视觉化呈现。此外,曾驻村东京的艺术家张永达还因冬季热胀冷缩而产生细微声响的铝制窗框萌发创作思维,以作品《相对性 +/-》透过特制的加热装置,让观者直接看见金属内部的加热与冷却过程所产生的视觉与听觉变化,从而感受物质在温度变化时产生的那些微妙的伸缩与温柔的低吟,恰似呼吸般的韵律,在表面平静的装置外观下,却暗藏着细腻活跃的声响,静静发声。(时间:2011年 8 月 13 日~2011 年 9 月 11 日 地点:中国台湾 DAC 台北数位艺术中心)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