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能性的边缘叙述艺术 
藤原西芒,《昆博尔格的个人影响》(Simon Fujiwara,The Personal Effects of Theo Grünberg ),混合媒体装置及表演,2012 Courtesy Neue Alte Brücke,Frankfurt / Main;Gio Marconi,Mailand,Raimund Zakowski|摄 ( 赵艳妮| 文) 五年一届的“ 德国制造” ( M A D E I N GERMANY ZWEI),充满着德意志民族骄傲,满是坚决与自信。它聚焦于来自全球但生活在德国的年轻艺术家们,试图借他们的视界还观众一个朝气蓬勃的艺术景观。“媒介作为艺术表现的语言”是一个并不新鲜的主题,但面对不断被提及的“多元化”与“多重性”概念时,它是必要的艺术事实,将艺术手段提升到艺术语言的层面上,让曾经处在被动状态的摄影、摄像媒介重获自主性。《陈述真正的崇高》(Stating the real Sublime )是现居柏林的意大利艺术家罗莎·芭芭(Rosa Barba)的作品,从天花板悬挂下来的 16mm 放映机,在马达非匀速运转下制造出了一种独立于电影画面的声音,而这与赛璐璐划过电影线轴时所叙述的文本片段似乎构成了另一种现场,介乎电影与雕塑之间。 无数可能性的重构往往会代替历史的真实。藤原西芒(Simon Fujiwara)的作品名为《昆博尔格的个人影响》(The Personal Effects of Theo Grünberg ),是艺术家用书、书柜以及些许旧物,重构了一间书房,书房主人名为昆博尔格。身处其中,看着它和德国历史密切相关的旧物时,观众渴望了解的已不止是这间书房。于是艺术家凭借虚构的人物传记,在现实世界里寻找另一个可能存在的昆博尔格,而他最终也没有说出谁会是书房里的昆博尔格。看似近乎荒谬的逻辑,却让他在现实世界轮替的空隙里找到了新的平衡,也恰好给予了“叙述性”这一主题完全不同视觉形式。
对于那些艺术乌托邦理想的重新认识成就了本次展览的另一主题“重现”。不必怀疑年轻艺术家作品里的“过去式风格”,对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等等的再认识与新阐释,正是他们定义当代艺术的一种方式。就像在海伦·弗霍伊芬(Helen Verhoeven)作品里,那些年轻女孩似乎昭示着她们来自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笔下,而朦胧的性爱场面似乎又与表现主义艺术家基尔希纳(Kirchner)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艺术、认知、文化、语境种种复杂关系在开放与交互的状态下呈现出的困惑,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马蒂·布劳恩(Matti Braun)在本次展出的系列作品《卡拉大街》(Ave Vala ),是艺术家在丝绸上演绎爪哇蜡染,这种将传统的技艺与物象应用于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正是他对“关系”这一主题的思考。而这似乎也呼应了本次展览的一大宗旨——即在重新定位关系的时候,探索叙述艺术的不同可能性。(地点:汉诺威施普兰格尔博物馆、凯斯特纳协会展览馆及汉诺威艺术协会,时间:2012 年 5 月 17日-8 月 19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