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的青春 
左:阿米塔•拉法特 《无题》(Armita Raafat, Untitled ) 2012 年 综合材料装置;右:瑞秋•海耶斯 《免费能量 2》(Rachel Hayes, Free Energy2 )2010 年 钢、纤维、不干胶 (陈琳琳|文)与曼哈顿隔东河相望的“长岛市”(Long Island City)其实是位于皇后区(Queens)最西端的一个社区,并非指延伸向大西洋的整个“长岛”(Long Island)。这里虽不像曼哈顿西南的切尔西(Chelsea)、上东区的麦迪逊道(Madison Avenue)等地区画廊云集,却也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前卫艺术画廊,许多艺术家也选择在此建立工作室,再加上 1971 建立的、大名鼎鼎的当代艺术中心 PS1,长岛市在纽约的艺术地图上早就居有一席之地。 散热器画廊(Radiator Gallery)就是位于长岛市的一间新开张不久的前卫艺术画廊,主人自己也是一名艺术家。此次《打断/步伐》(Break/Step )展出了现居纽约的13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媒介从传统的绘画、摄影,到录像、装置和表演艺术,一应俱全。画廊在一栋旧建筑的三楼,狭长的空间虽然不大,但是光线明亮,又富有层次。18 件作品的布置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几近完美地利用了画廊的每一寸空间。
画廊的尽头与一架旧电梯相连,艺术家斯蒂芬妮·拉弗利斯(Stephanie Loveless)的影像作品《线条》(Lines )就投影在电梯内。艺术家将大量的影像图片挪移、重叠、打散、抽象、重组,并钝化边缘,做出一种朦胧怀旧的效果,图像与色彩斑驳的电梯内部空间浑然一体,图像的边缘似乎被环境吸收了。九分半钟的影像录在超 8 毫米胶片(Super 8 mm film )上,配以疏落的钢琴,像是来自记忆深处的画面与声音,令人难忘。拉弗利斯还有两件作品参展,分别是装在现成玻璃器皿中的小型扬声器,需要观众将其贴在耳朵上聆听。她是笔者在这个展览上最喜欢的一位艺术家。
伊朗裔的阿米塔·拉法特(Armita Raafat)展出了两件大型综合材料装置作品,由纸浆、硬纸板、纤维、镜子等多种材料制成。作品是明显的解构主义风格,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边,艺术家米瑞亚娜·托多洛娃(Miryana Todorova)正在表演她的作品《爬上雕塑底座》(Climbing Pedestal )。她将自己裹在一件桔色的套头织物里,缓慢地爬上一座普通的白色雕塑底座,批判、颠覆着经典学院派艺术的权威。
13 名艺术家中有的已经被纽约资深画廊代理,作品在世界各大艺博会上热卖;有的却是初出茅庐,参加着从艺术院校毕业之后的第一个展览。策展人郑洁(Eileen Jeng)也刚从芝加哥美院毕业不久,在画廊工作之余、义务从事自己喜爱的展览策划工作。虽然来自不同的背景,但是展览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解构、碎片般的人生,无不反映了在现代生活逼迫之下、全球趋同的“青春焦虑。”(地点:纽约皇后区长岛市散热器画廊,时间:2012 年 6 月 8日-7 月 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