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温血、冷血


程然,《热血、温血、冷血》(Cheng Ran,Hot Blood,Warm Blood,Cold Blood,2011)

(逃逃|文 麦勒画廊|图片提供)无论是刘备身下传奇的卢,与吕布合体的赤兔,还是曹操宠爱的绝影,每一匹千古名驹都附加着主人的故事,和被驯养后的性格标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这种曾几何时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甚至军事活动中出镜频繁的草食动物,与人类的生活缓慢地拉开了一种不尴不尬的距离。
三屏 8'08"的 HD 彩色有声录像同步循环,艺术家程然以马为载体,模糊的时间概念,用错位剪接的方式,直观呈现出该象征符号的三种性格。拟人化的方式将马儿热血、温血、冷血的三种情绪放大,更折射出人类自己的影子。走近它,触摸它,一瞬间从马的眼睛里读出自己的过去和忧伤;囿于马厩之间,更看穿作为人类难逃的尴尬;一万匹脱缰的野马奔跑而过,被淹没的却是心底最复杂的景观。于是,在这个犬儒先行的年代,介于极端的热血与冷血之间,温血成为“在世为人”最安全的选项。速度与激情之下,何时你我才有勇气确认方向,重新审视人间冷暖。
读图 VU|热血、温血、冷

双城记


唐克扬工作室,《双城记》(Keyang Studio, Chinese Cities in Two Views, 2011)

(唐克扬 | 图文)不同于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借 1789 年法国大革命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此次 2011 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项目《双城记》,企图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从第一个视角来看,城市是它所有历史碎片的总和,通常展现为它的极盛状态,如此打量这座城市的人依据一般的类型原则,生造出了一种“特征标准像”。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中国城市常常是变化的个体,盛衰都自有其情境,对于这些城市而言,整个项目不仅仅希望展示它最为人熟知的一面,也想揭示出它历时的变化。将这两种视角经意置于一处,不仅勾勒出不同中国城市图景间的冲突,同时也说明冲突本身就构成了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例如,隋唐长安可以称为“城市的城市”,它包含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一般构造(空间原则),同时,它又是承前启后的(历史变迁)。事实上,无论是去展现“空间”还是“时间”本身,这个项目都已包含了对中国城市的认知。从而观者不得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首先,特定的社会情境凸显了城市的哪些表现要素?其次,如此再现城市的传统又如何影响了设计师对当代城市的理解?

Sound of the City


楼南立,《城市之音》(Lou Nanli, Sound of the City, 2011)

(丁宁 | 文 B6 | 图片提供)从夜色下的山峦间眺望远方灯火通明的公路,微风下连绵的涟漪,残荷间的风动和水滴,尘世气息浓厚的江上汽笛,旋转不停的工业机械手臂,寂静无声的胶州路火灾悼念现场……所有景物都以持续颤抖延绵的动作衔接在一起,摄影机处在仿佛极度静止又微微躁动的视角。在《城市之音》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将来自水声、机械声、人声和交通堵塞的白噪音杂糅成极具节奏感的视觉脉冲,其极简音乐的构成似乎让观众感受到了杭州自然景观中的急迫,与上海繁忙景象中的平静形成某种另类的谐振。事实上,这件作品的声音源全都来自于对现实环境的实地录音,经电子音乐后期手段将这些具象素材“抽象/音乐”化,以多声道发声源呈现;视觉部分则通过拍摄相同场景中不同长短时间段中的写实影像素材,经后期剪辑、重叠、合成,以多屏幕方式呈现。楼南立对不同城市的视觉与声音采集、解构与再合成,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他所理解的城市外部与内部的景观,以及在“城市”这个区域单位里,主观“第一人称视/听觉”的社会价值观的取舍。

《问孔子》张洹个展


张洹,《问孔子2》(Zhang Huan, Q Confucius 2, 2011)
张洹,《问孔子6》(Zhang Huan, Q Confucius 6, 2011)

(刘旭俊|文 外滩美术馆|图片提供)假如春秋时代有上海,也许孔子会将它选为周游列国的第一站。越是礼崩乐坏、越是人心不古的地方,孔子就越有去扮演礼教救世主的冲动。但他多半不会逗留太久,因为孔子会说这里的人“朽木不可雕也”,然后无可奈何地愤愤离去。可是,这次,“孔子”却在外滩美术馆这个冒险家的老巢寄人篱下,足足三个半月。然而,千万别误会,出现在这里的既不会是转世而来的孔子,也绝不可能是孔子的儒家精神,而是一系列的硅胶孔子、机械孔子和化作香灰的孔子。在一个硅胶被广泛用于隆胸手术的时代,它居然也被制成孔子像,他皱纹斑斑、胡须花白地浸在水池里,全无圣人的庄严感,倒更像是泡澡的老头。这似乎隐喻着,硅胶不仅能够做成看上去丰满实则没有手感的假胸,还能做成看上去丰满实则没有质感的儒家精神的伟大复兴。另一个机械孔子更为耐人寻味,时而平躺时而诈尸坐起的孔子,竟把他的邻居——几只关在笼子的猴子,折腾到过度惊吓的地步。似乎,就连猴子都无法忍受孔子那种道德说教与言语聒噪式的待客之道了。张洹的作品在当代艺术的评价体系里自然无可指摘,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事件,跑来上海进行传统的道德科普,这本身倒是很符合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时间:2011 年 10 月 15 日~2012 年 1 月 29 日 地点:中国上海 外滩美术馆)

《和谐世界》叶廷皓个展


叶廷皓,《测不准定律》(Yeh TingHao, Uncertainty Principle, 2011)
叶廷皓,《潜规则》(Yeh TingHao, Unspoken Rules, 2011)

(云潇|文 台北数位艺术中心|图片提供)“在三维空间里,任何封闭的、单一连结的流形一定和三维空间的球同胚。”这就是诞生于 1904 年的庞加莱猜想。在三维几何图学的概念当中,点是一个维度的产物,而移动中点的轨迹就形成了线(二维),移动的线则成为面,以此类推,移动的面就形成了三个维度的立体。而在科幻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当中,将人体以拓扑的方式呈现已成为经典的美学设计,但这仅仅只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当中稀松平常的观念引入其中。在如此的高度人造风景当中,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之间那条曲扭的弹性线,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皱褶呢?艺术家叶廷皓试图在此次个展中制造一个空间,使观者消除原本自身对空间的凭依,进入一个几何分析地貌拓扑呈现。虽然观者所见都是精准的由数学演算而得到结果,同时却又失去了对场域的精确感知。在这里,“真实”与“虚幻”是对立存在还是彼此交融?机器(尤其是电子技术)是否会带来的新不平等?人类的主体精神是否会丧失而自己还茫然不觉?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疑虑和困惑一点也没有减少。已经半条腿跨入虚拟世界的子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是正在把想象变成现实呢,还是正在把现实变成想象?(时间:2011 年 8 月 13 日~2011 年 9 月 11 日 地点:中国台湾 台北数位艺术中心)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