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 | 在路上

当“垮掉的一代”带着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驱车奔驰在公路上的时候,他们不会想到,在他们汽车尾气后望尘莫及的人,已经从“在路上”垮掉成了“在沙发上”、“在床上”。数十年后的年轻人,宅居在家里,厌弃了探寻世界的兴趣与冲动。艺术不该沦为室内的摆设,纤弱无力地支撑着小情小调。大气、粗粝的公路风格在当代艺术领域逐渐萎靡,而我们需要做的仅是重新上路,到遥远的地方去看一看行进在路上、正在发生的艺术。

 

第 9 届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Manifesta 9)

比利时亨克 Waterschei 废矿场原址,2012 年 6 月 2 日至 9月 30 日,Manifesta 9|图片提供

《地下 (模型)》(Underground, Models ), 1950 年代,石膏,木头及金属

《我的 Waterschei 仓库》(Mijndepot Waterschei )2004-2012年,矿场博物馆进行关于该地采矿历史的研究时所收藏的物件。

邓肯•坎贝尔(Duncan Campbell),《Make it New John》,50分钟影片,2009 © the artist

查尔斯·德穆思,《新教堂的香气 》 (Charles Demuth, Incense of a New Church ) ,布上油画,1921

马腾·万登·艾恩德,《塑料礁堡》(Maarten Vanden Eynde,Plastic Reef ),2008-2012, 废弃塑料堆,© the artist

爱德华·博廷斯基,《中国制造》 (Edward Burtynsky, China: Manufacturing ),2005 此系列共 8 张照片,© the artist

 

Paola Pivi

分享,但不公平
中国上海 外滩美术馆, 2012 年 7 月 7 日-9 月 9 日

波拉·彼薇,《打圈便成艺术》(Paola Pivi,What goes round -art comes round )人造织物,2010,外滩美术馆|图片提供

 

Diane Arbus

德国柏林 马丁格罗皮乌斯美术馆 2012 年 6 月 22日-9 月 23 日

黛安·阿勃丝 ( Diane Arbus),一个正在家使用卷发器的年轻人,1966 年摄于纽约 © The Estate of Diane Arbus,马丁格罗皮乌斯美术馆|图片提供

 

Sudarshan Shetty

印度公路
中国北京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2 年 6 月 24 日-8 月 26 日

薛堤,《无题(在屋外聆听)》(Sudarshan Shetty, No Title〈from Listen outside this house〉) 木、有机玻璃,259×259×351cm,2011,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图片提供

VU | 事件


VU | 眩晕的静物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马克思所谓的“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的时代。2012 年,艺术界也仿佛感染了玛雅神话的末日语言,众多展览的艺术品在总体上呈现出幽暗的调性。哪怕是再普通的静物,在艺术家的创作中也被赋予一种眩晕的灵氛,毛边的、涟漪的、弥散的、环绕的,最终都在一次次艺术尝试的过程中透露出略显悲观的精神质地。让静物眩晕,也就是让它成为活物,这大概是另一种用艺术抵抗现实的活动吧。

 

Richard Long, Jan Dibbets, Keith Arnatt

大地的尽头
美国洛杉矶现代美术馆, 2012 年 5 月 27 日 — 9 月 3 日

理查德·朗,《一根表示从西尔布利山山脚到山顶的直线距离的白线》(Richard Long, A Line the Length of a Straight Walk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Silbury Hill ) 天然白瓷土,1970。图片为 1971 年在伦敦白教堂画廊展出的装置场景。Courtesy Sperone Westwater, New York,© 2012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 DACS, London

扬·蒂比茨,《林中 30 度夹角的轨迹—岔道》(Jan Dibbets,A Trace in the Wood in the Form of an Angle of 30° - Crossing the Path ),1969,Collection of Dr. R. & H. Matthys

基思·阿奈特,《利物浦海滩葬礼》(Keith Arnatt,Liverpool Beach Burial )1968。Image courtesy Maureen Paley, London and The Estate of Keith Arnatt

 

Liam Gillick

利亚姆·吉利克:斯克皮恩和费力克斯
美国纽约 Casey Kaplan 画廊,2012 年 5 月 2 日 — 6 月 23 日

《费力克斯和博尼费斯》(Felix and Boniface ),2012 Casey Kaplan|图片提供

 

Anish Kapoor

安尼施·卡普尔:倒叙
英国伦敦 Longside Gallery,2012 年 6 月 16 日 — 11 月 4 日

《她的血》(Her Blood ),1998
Jussi Tianen|摄,© Anish Kapoor 2011,Southbank Centre|图片提供

 

赵要

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
中国北京 北京公社,2012 年 6 月 12 日 — 8 月 12 日

《你看不见我No.3》,铁皮,丙烯,喷漆,2012 北京公社|图片提供

 

石至莹

无垠的草坪——石至莹个展
中国上海 科恩画廊,2012 年 5 月 26 日 — 7 月 26 日

《无垠的草坪》(The Infinite Lawn ),布面油画,2012

《帕洛马尔——沙庭》(Palomar—The Sand Garden), 纸本水彩与墨,2011-2012

 

Yoko Ono

小野洋子:向着光
英国伦敦 蛇形画廊,2012 年 6 月 19 日 — 9 月 9 日

《惊奇》(AMAZE ), 1971。图片为1971年在纽约埃弗森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场景。Iain Macmillan|摄,© Yoko Ono,蛇形画廊|图片提供

 

Anri Sala

安里·萨拉:没有红色的 1395 天
法国巴黎 蓬皮杜艺术中心,2012 年 5 月 3 日 — 8 月 6 日

《没有窗户没有呼叫》(No Window No Cry ),法国布洛涅,2011,Centre Pompidou|图片提供

VU | 事件


VU | 感光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最早是神学问题。柏拉图的洞穴隐喻里,光其次是哲学问题。它再次是透视法的艺术问题。最后是牛顿、普朗克与爱因斯坦的光学问题。这些有关光的学科,共筑起感知层面上的前概念,因此,光才充满了物理以外的文化意义。且让我们凿开这些观念的壁垒,在日常生活中去透视那些自然之光、技术之光,最后才能直抵内心深处最为幽暗的光源。

 

Jean Baudrillard

消失的技法——让·鲍德里亚的摄影
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2年5月18日-6月17日

鲍德里亚摄影作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及费大为独家提供

 

Martin Kippenberger

当代画廊:1980—至今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2011年11月17日—至今

马丁·基彭伯格,《无题》(Martin Kippenberger, Untitled ),选自《亲爱的画家,请为我作画》(Dear Painter, Paint for Me )系列,1981,© 2011 Estate Martin Kippenberger, Galerie Gisela Capitain, Cologne,纽约现代美术馆|图片提供

 

Hiroshi Sugimoto

杉本博司佩斯北京个展
中国北京佩斯北京画廊,2012年5月12日-7月7日

《闪电原野》(Lightning Fields ), 明胶卤化银照片,58.4╳47cm,2009

《工作室汽车影院,卡尔弗城》(Studio Drive-in, Culver City ),明胶卤化银照片,42.3╳54.2 cm,1993,佩斯北京|图片提供

 

El Anatsui &Julien Salaud

迫近
法国巴黎东京宫巴黎当代艺术三年展,2012年4月20日—8月26日

阿尔•阿纳遂,在巴黎时尚博物馆立面上的装置

于连·萨罗,《星状洞穴》(Julien Salaud, Grotte Stellaire )André Morin|摄,巴黎东京宫|图片提供

 

蒋志

在视网膜上弯曲的光——当代艺术展
中国上海外滩十八号18画廊, 2012年4月7日-5月27日

《哀歌•跳舞有时》(Elegy•A Time to Dance ),摄影,2010,外滩十八号 18 画廊|图片提供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