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6年4月306 期

群体生活

栾志超|策划、责编

尽管有悖于那个召唤个人主义的时代,也尽管历史更多记住个人,群体和画会在 1980 年代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现象,自“星星”之火延至全国,大多独立创作一起办展,在 1985-86 年间达至顶峰,又接着 89 现代艺术大展对当代艺术的正名及随后的政治风波而渐渐沉寂。随着官方对当代艺术的承认和走出国门的政策、艺术园区的兴建和市场的繁荣,合作形态的小组又渐次萌生。本期“群体生活”勾勒这一历史概况,摘取 16 个或成为研究标本或正摸索前行的个案,以小组为横截面观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社会与政治文化生活的变迁,集体与个人主义在不同境遇下对思维及行为模式的影响,创作媒介与组织方式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小组从时代选择到一种自我实践和组织方式的更迭,小组身份认同从创作认知大于政治主张及地理区域的转向等等;也呈现群体作为一种主体身份选择及实践方式的特质,如与官方主流保持距离,在特定生存环境抱团取暖,艺术个人性与群体集体性间的矛盾与平衡,友谊的达成与异见的永恒等等。这些变与不变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献与现实,或许能为资本主导、无假想敌的虚空当下提供生存所必须的真实。

68 绿校| 2002

温凌|采访对象
杨圆圆|采访
温凌|图片提供、摄影



绿校创始人,左起:绿,breath,54boy,lanlan
 
ArtWorld:“ 绿校” 的成立是在2001 年?
 
温凌:嗯,2001-2002 年这个时间段。“绿校”最初是由四个人创立的,包括我、我现在的老婆lanlan、breath 和绿。正式的成立时间是在2002 年。lanlan 当时在美国学设计,绿和breath 是201 美术职业高中的同学,他们两个后来一个考到了北京电影学院,一个考到了中央戏剧学院。
 
ArtWorld:4 个创始人是怎么相识的?

温凌:我和lanlan 是在2001 年认识并成为了好朋友的。2002 年的时候我虽然在《北京青年周刊》上班,但同时也在做ziboy 摄影博客和动画网站54boy.com。绿在网上看到了我的动画,和我联系,说觉得我做的挺好的,之后我们开始经常在网上讨论,很快就约了一起吃饭。那天,绿带了他的发小breath,我带了lanlan。这之后我们就经常一起聚会了。当时lanlan还在美国上学,学设计,每年只有暑假的时候才会回来。在02 年的暑假,我们四人频繁地进行了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线下吃喝玩乐,线上交流对艺术的看法。当时我们也都刚毕业,无忧无虑,暂时还不需要为生计发愁。当时的线上交流主要是在绿的个人BBS 上。几个人出去玩的活动都特别文艺青年,一起去听个讲座啊,看个展览啊,看个动漫展等等。每次线下活动之后都会特别认真地进行线上讨论,特别文艺。
 
ArtWorld:讲讲“绿校”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温凌:我们几个人有个共同的好朋友叫黄宇兴,也是艺术家。黄宇兴是我的大学同学,是绿和breath 的高中同学。在成立“绿校”之前,他曾经以“绿校”这个网名在绿的BBS 上留言,当时我们问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说因为很喜欢我和绿的漫画,希望我们以后可以成立一个自己的学校,类似包豪斯学院那种。后来,在我们决定成立组织的时候,我就提议用黄宇兴的这个网名来命名我们的组织。

ArtWorld:“绿校”诞生的缘由与动机是什么?

温凌:2002 年,我们一起去看了一个动漫展,结果发现所展出的全都是日式漫画,觉得还挺失望的。那时候,中国的动漫展上全部都是日式漫画。我们当时觉得这个不好,觉得应该更多样性一些。那时候绿特别喜欢看欧洲的地下漫画,我们觉得漫展上也应该多点其他风格的。看漫展失望归来后,我们希望成立一个新的动漫团体,画非日式漫画,有朝一日也参加这种北京的动漫展,设立自己的摊位,展示中国年轻人创作的非日式漫画。这是我们成立这个社团的原始目的。
 
然后我们就注册了lvxiao.com,交流的中心从绿的BSS 转移到了这个网站上。随着“绿校”网站上的交流越来越红火,渐渐出现了一个“泛绿校圈”,包括约拿的鲸鱼、毛毛等人,很多线上线下认识的好朋友都开始关注这个网站。但是没多久之后,“绿校”的原始目的也变得模糊了。

到了2004-2005 年之后,互联网变得越发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看到更多元的漫画了,我记得在那会儿,最酷的文艺青年已经以看非日式的小众漫画为酷了,所以我们最开始试图“反对日式漫画”的问题也不存在了。
 
ArtWorld:一种强烈的反日情节,哈哈!

温凌:对,特别反日,特别想要跟他们对抗。但是我们的假想敌发生了变化,假想敌变弱了,我们不想打它了!说实话,后来我们也都喜欢上日式漫画了,我们只是不喜欢当时它在北京一统江湖的情势。当这个原始目标被消解之后,“绿校”就转型成一个以文艺交流为目的交友平台了(笑)。
 
ArtWorld:我记得“绿校”最开始是一个博客的形式?

温凌: 最开始是一个BBS, 后来在2005-2006 年左右转型为一个博客,大家可以在上面发自己的作品。
 
“绿校”其实包含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在“绿校”成立初期,很多人都想加入。但是绿非常谨慎地严格把控,不允许更多人成为小组成员。所以在第一阶段,只有我们四个创始人是真正的成员,而其他人都是“绿校的伙伴们”,或者说“泛绿校圈”。当时我们四个“绿校”成员曾在一起做动画。我记得第一次一起做动画是特别开心的经历,可惜当时lanlan 还在美国,我们剩下三个人也没什么正经工作,我那会儿在《北京青年周刊》一周只用上两天班,而绿和breath 都刚刚毕业,于是发了一个帖子之后我们就出来进行集体创作了。当时一起做了一部粘土动画,逐格拍摄,时长1-2分钟。后来“泛绿校圈”的朋友们像鲸鱼啊毛心啊也都来围观我们。我记得那天阳光特别好,大家坐在草坪上,做动画、聊天、吃喝、晒太阳。现在觉得那个时候真好啊,特别文艺青年,特别理想主义。那时候的我们都有点八十年代的气息,觉得艺术是特别高尚的事情,一起做艺术仿佛是一种升华人生的体验,完全不考虑钱啊收入啊作品销售啊这些问题。就爱聚在一起各种空谈,尽管也没谈出过什么深刻的内容,但我们都特别享受那个状态。
 
ArtWorld:这个状态在持续了多久之后进入了第二阶段呢?

温凌:大概是在04 年初的时候,当时“绿校”网站上的成员虽然不多,但是口碑一直不错,已经开始引人注意了。那个时候,我和绿的作品在网站上算是比较出众的。后来,绿发现了一个叫“涂鸦王国”的网站,那是另外一个人数众多的社团,有上百号人。他们也经常做各种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有一次,“涂鸦王国”的人邀请我们参与他们的线下聚会,希望大家互相认识一下。那次聚会对于“绿校”进入第二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共有30 多人参加,像烟囱、窝窝、DN 等人都是涂鸦王国曾经的成员。聚会之后,大批“涂鸦王国”的人希望加入“绿校”,两个网站的成员进行了大合并。
 
在同一时间段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事件:我们的重要发起人绿开始逐渐淡出网络,并且不再与任何人联系。最后,所有人都跟他失联了。绿消失以后,“绿校”的管理工作主要就是我在负责了。
 
ArtWorld:由你负责之后,所做的管理工作都有哪些?

温凌:最开始就是维护网站,再后来有了年展之后,也开始负责展览的事。
 
在我成为负责人之后,我决定不再设置成员人数的限制,允许大家自由加入“绿校”。我们在“绿校”网页上很清晰地写出:“‘绿校’是谁都可以参加的开放式社团,如果你想参加‘绿校’,你只需要在留言板上发出声明”。很快,“绿校”成员人数暴增,由4 个人暴增到上百个。如今回想起来,我也有点不知道造成这个事件的原因,不知道是不是“涂鸦王国”当时有什么内部矛盾。反正在当时,这些文艺青年扎堆的网站特别容易有内部矛盾……
 
 
2006 年,第一次“绿校年展”的布展过程
 
2006 年,第一次“绿校年展”开幕式
 
ArtWorld:当时类似的网站你还能想起有哪些吗?

温凌:有个网站叫“火神”,不过他们主要都是做职业插画的。再有就是“涂鸦王国”与“绿校”。
 
ArtWorld:人数增多了之后,“绿校”进行聚会主要活动内容都是什么呢?

温凌:大家经常几十个人一起出动,看展览或者聚会吃饭。很多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画或者绘本来聚会。我们经常去的一个聚会地点是在东方广场,有个咖啡厅,我记得是叫“甲乙丙丁”,挺高级的一个地儿,店租肯定不便宜。我们每次去20-30 人,但只点一份盖饭,然后就一直喝人家餐厅免费的水。服务员估计都快疯了,其实现在想想当时被人家一直给脸色也挺尴尬的,但我们仗着人多特别嚣张,人家也没法赶我们走。
 
聚会的一个经典内容是“笔绘”——在一个大纸或大本上进行漫画接龙。通常会从桌子两头的4 个人开始,大家同时开始在本上画画,画一会儿之后再传给另外一拨人。当天活动结束后,拥有本子的人会把当天的画扫描,然后上传到网站上。

我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认识的卜桦了,他那时候也老参加我们的活动,卜桦是做动画的,当时已经挺有名的了。有次我们一块去798看展览,她带我们去了一个画廊,那里正好有个空白的画布还是白墙,老板特别轻易地就允许我们在上面集体作画。

在“绿校”最好玩的时期,如果有人在下午四点发个帖子,说6 点在西单聚会。两小时后就能有好几十人迅速出现在聚会地点。
 
ArtWorld:看来大家都挺闲的啊!

温凌:相当闲!基本都是各大艺术院校在校生和刚刚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没工作,一部分是做了个闲工作或者处在辞职边缘的人。有好多人参加“绿校”之后都纷纷辞职了,哈哈。因为大家都更羡慕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觉得反正也都还年轻,晃悠呗!
 
“绿校”的人员构成也在不断更新,一部分找到稳定工作或者年龄偏大的人都慢慢离开“绿校”了。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在“绿校”那个时期,大家都保持着这种特别年轻的状态。
 
ArtWorld:“绿校”和N12 有交叠的成员只有你一人吧?

温凌:是的,就我一人。这两个组织完全是两拨人。N12 都是职业艺术家,而“绿校”和N12 最大的区别(尤其在“绿校”的第三阶段之前)就是它的业余化。
 
在第三阶段之前,除了我和烟囱后来成为了职业艺术家以外,“绿校”的人员构成几乎都是艺术爱好者或者文艺青年。像张东旭他们都是这个阶段加入进来的,然而“绿校”进入第三阶段之后他就走了,他不喜欢后来那个阶段,他只喜欢早期“绿校”的状态。
 
ArtWorld:《CULT 青年的选择》《SC》和“绿校”有很多人员的交叠与重合?
 
温凌:是,都是混在一起的一帮人。《SC》的主创都是之前“涂鸦王国”和“绿校”的成员。
 
ArtWorld:早期“绿校”的人员构成除了画画的还有做其他形式创作的吗?
 
温凌:有啊,还有做音乐,也有写诗的。聚会的时候,诗人们带着自己写的诗来,“这是我写的诗,欢迎提提意见!”而做音乐的就带个CD 来,“是我新做的一张专辑,你们谁愿意帮我画个封面么?”
 
ArtWorld:“绿校”的第一次展览是在什么时候举办的?首次参展是“绿校”从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的标志吗?
 
温凌:第一次参加动漫展时的“绿校”还是处于第二阶段。我们在2006 年左右首次参加了一个漫画市集,在中关村那边。当时我们摆了个摊,卖自己印的卡片和衍生品,全都卖光了,特别高兴。
 
不过也差不多就是2006 年以后,“绿校”慢慢从第二阶段逐渐演变到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之间有个特别清晰的界限。在第二阶段的时候,“绿校”的活动基本不牵扯到纯艺术展览和商业的销售作品;而第三阶段的产生,或许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在2005 年艺术品市场火爆之后,N12和“绿校”都受到了这股大潮的影响。然而,N12 本来就是一个职业化的组织,能走进艺术品市场本身就是小组的目标,而“绿校”的人员构成虽然并不那么职业化,但在目睹了这股大潮之后,“绿校”的成员们也看到了一种“以艺术为生”的可能性。比如看到一幅卖了十几万的画,“绿校”的人觉得这也太一般了,“我们也画的很好啊,为什么这个就卖这么贵啊?”在后来的聚会上,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提议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798 做做展览,倘若可以销售作品,把兴趣变成维生的手段,何乐而不为呢?
 
ArtWorld:讲讲“绿校”的第一次年展吧?

温凌:当时“绿校”已经小有名气,找场地办个展览这事还挺容易的。后来,我、烟囱和鲸鱼牵头在星空间做了第一次“绿校年展”,场地是星空间的老板房方免费提供的,赞助就是我一人去拉的,非常轻易就拉到了几千块钱赞助。
 
参加展览的原则和“绿校”的社团理念比较像,同样是无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只要你在网站上说了你要参加就可以。第一次年展的参与人数大概是30-40 人。
 
然而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在第一次年展之后,“绿校”里忽然多了很多我们都不认识的人,他们参加“绿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年展,而不是为了参加我们的聚会或者其他活动。当然,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很多早期成员在这一时期之后就离开“绿校”了,他们觉得这个小组的状态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也觉得新来的人没有以前那拨人那么有趣了。

对我个人来说,我也隐约有了这种感觉。但是在当时,觉得“绿校”能带给艺术爱好者一些机会,我觉得也是个挺好的事。结果,到了第二届年展的时候,光参展的人数就有100 人,总共有300 多件作品。“绿校”作为一个民间社团,也不盈利。收集作品、做名录、拉赞助、筹备海报这些任务都是我和鲸鱼还有烟囱3 个人纯义务地在做。你想想,一个100 人参加的展览,这意味着多么巨大的工作量?在收集作品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丢作品的意外事件,结果对方态度非常不礼貌,并且坚持让烟囱赔。到了最后,我们三个主要负责的人都有点不想干了。
 
ArtWorld:第二次年展之后你们进行过怎样的讨论?

温凌:我觉得“绿校”到后来的定位有点混乱,早期的“绿校”带着某种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在看到“靠艺术为生”的可能性之后,指导思想开始变的复杂与混乱。后来,在“绿校”的网站上发生了一次持续一周的大讨论,其中也发生过不少争吵。大家讨论了“绿校”未来的可能性,甚至提出要注册公司,叫“绿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之类的名字,还有人表示愿意免费给我们提供办公室什么的。当时艺术品市场和时代背景也是这样,资本忽然都进来了。虽然,做公司的事情后来也是不了了之。但是经历了这次讨论之后,“绿校”出现了成员的分化,好多人都走了,也有些人还留着,我当时勉强还留着。
 
但是到了这个时期,早期“绿校”那种聚会的心气都没有了。大部分人的愿望就是找地方做展览或者找媒体报道。产生争执的理由基本都是很让人心烦的事:比如做展览谁干活儿干少了;比如署名策展人署谁,谁没接受采访不高兴了……最后,我和烟囱等一些人都想离开“绿校”了。
 
ArtWorld:年展后来持续做到哪年呀?

温凌:年展持续到前些年都还有吧?有一些主题展啊什么的。“绿校”后来还挺有名的。
 
ArtWorld:那你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淡出“绿校”的呢?
 
温凌:我不当负责人大概是在2010年。然后在2-3 年前我彻底退出,连成员也不是了。新的管理员都是“绿校”上的网友,我也不太认识。早期我认识的人几乎都不在了。
 
ArtWorld:现在“绿校”的博客还是存在的。

温凌:据说还存在吧?但是我都不会去了。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