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有痕
淡入:国际艺术画廊-日 美国纽约|纽约瑞士中心 2016 年 3 月 3 日 - 5 月 8 日
威廉·里阿维特,《为<热带>所作的、有豹子的布景》 (William Leavitt, Set for The Tropics with Jaguar (from "The Tropics”) ) 197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reene Naftali (陈琳琳|文)瑞士中心的“淡入:国际艺术画廊一日”(Fade In: INT. Art Gallery - Day)是一个规模不大、容量却不小的展览。展览独特的题目来自典型的剧本语言,“淡入”是拍摄手法,地点在国际艺术画廊,场景发生的时间是在日间;而整个展览想要探讨呈现的正是艺术在叙事性的电影电视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展览共计展出25 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作和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委托作品。
与纽约下城苏荷区以及格林威治村的艺术家空间(Artist Space)、绘画中心(Drawing Center)等机构一样,瑞士中心的面积也不大。地面一层两间画廊,外间还隔出一半作为办公区域和小型书店,地下一层用于展示影像作品;临街的一面有落地的大玻璃窗及车库一样的卷帘门,后工业时代的设计风格,与中心专注于当代艺术的风格相吻合。走进中心,迎面看到的是布置成一间会客室模样的布景,浅色的三人沙发靠墙而放,墙上悬挂着一张画有金钱豹的装饰性油画,沙发的一边安放着一张小几,上面有烟灰缸(当时美国的室内还没有禁烟)和台灯;另一边是一盆半人高的盆栽,绿意盎然。这件作品是观念艺术家威廉·里阿维特(William Leavitt)1974 年的《热带》(The Tropics )系列综合材料装置中的一件——《为< 热带> 所作的、有豹子的布景》(Set for The Tropics with Jaguar ),再现了美国电影中常见的加州中产阶级人家的客厅内景,简单实用,又不失讲究。里阿维特曾在好莱坞工作多年,从制作布景道具到撰写剧本,样样精通,他的装置作品往往为虚构的电影设计布景,又以幽默的态度来绘制用于电影道具的油画,精确写实的场景与并不存在的影片之间形成强烈的反讽对比;艺术家低调隐居的生活也与他的成就极不相称。不管怎样,这件作品的确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淡入”展览的叙述语境:电影(视)与艺术之间互相渗透、似近还远的复杂关系。
展览现场图,Courtesy of the Swiss Institute 里阿维特作品左后方的墙上是策展前言,题图用了一张档案旧照片,是布景画家阿尔伯特·维特洛克(Albert Whitlock)为悬疑大师、著名导演希区柯克1966 年的影片《冲破铁幕》(Torn Curtain )所绘制的布景《柏林美术馆》:半明半暗的画面上是从上一层俯视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画廊,陈列着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彩绘的大理石地面一半被投影遮盖,既省了画师一半功夫,又恰到好处地充当着体现剧情发展所需要的晦暗背景。维特洛克是希区柯克的“御用”布景师,曾参与《39 级台阶》等影片的制作,深得希氏的信赖,后来又被沃特·迪斯尼相中,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影片特效布景。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维特洛克却凭着自己的聪明将影片中需要的艺术元素把握得恰到好处。
转过里阿维特的《热带》布景,走进的是第二间画廊。这里被布置成复杂的、类似拍摄片场一样的效果。右手边特别为此次展览搭建了舞台般的结构,巴西艺术家罗德里戈·马修斯(Rodrigo Matheus)的装置作品《场景游戏》(Scene Game )以错落的大幅白纱幕布将室内空间一分为二。马修斯明显受到杜尚现成品艺术的影响,称自己感兴趣的是“材料的循环流通”(circulation of materials),通过转换材质的语境赋予其新的寓意。画廊尽头是一张紫色调的布面丙烯壁画,描绘的是1980 年出品的美国浪漫音乐剧《世外桃源》中的场景(Background for Body Double 36, After Xanadu (1980)),似乎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一道门。左手边的墙上有并置的两幅大型画框:一帧是葡萄牙画家亨里克·梅地纳(Henrique Medina)为1945 年根据王尔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格雷的肖像》中扮演多里安·格雷的演员赫德·哈特费尔德所作的肖像(Portrait of Hurd Hatfield as Dorian Gray);另一帧被黑色天鹅绒覆盖的画框是美国艺术家辛迪·舍曼最新创作的观念作品《邪恶的孪生子之一》(The Evil Twin )。由于无法揭开黑幕,我们并不知道在这之下究竟是一幅完整的肖像还是仅有空的画框。与里阿维特为虚构的影片创作布景一样,辛迪·舍曼也为并不存在的电影拍摄了无数“剧照”(见她的《无题剧照》(Untitled Film Still )系列)。此处的并置既是艺术家的自我考据,又影射王尔德原著中的镜像概念,作品的解读随着观众对背景知识的理解而不断加深。
走上铺着红地毯的台阶,右边墙面上正在播放的是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2016 年新创作的影像拼贴作品《生而被毁》(Made To Be Destroyed )。24 分钟的录像中,马克雷剪辑了历史上多部影片中艺术作品被无意或者故意破坏的镜头。我们看到憨豆先生最初不慎弄脏了一幅肖像,试图擦拭却反而将颜料擦掉了,情急之下,他不停地用袖子在画面上擦抹,最后将本来写实风格的肖像变成了极度模糊的前卫艺术作品,令人发笑之余,也让人窥见编剧导演对当代艺术的讽刺调侃。 “淡入”以雕塑、绘画、装置、动画、录像、行为表演、布景道具、杂志封面等多种媒介展示了艺术在经典影视、肥皂剧、科幻剧、色情电影、歌剧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这些视觉作品中,艺术可以是辅助的道具、背景,也可以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主人公赖以为生的职业、情绪宣泄的对象,被戏谑、嘲讽、毁坏的客体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平时远离画廊美术馆的普罗大众而言,广泛传播的影视作品中对艺术的态度与再现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判断,甚而超过书本上的艺术史。这场展览将这些影视中的艺术元素再度挪用、转换、并置、互文,浅入深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异常绮丽丰沛的视觉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