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界漫游指南
电子超级高速路(2016-1966)
英国伦敦|白教堂画廊
2016 年 1 月 29 日 - 5 月 15 日
阿玛丽娅·乌曼,《优秀与完美》(Amalia Ulman, 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Instagram , 2014.6.18)
铝板数码喷绘,125cm x 125cm x 3.5cm,2015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Arcadia Missa, London © Amalia Ulman
(罗可一|文)随着信息时代带来的知识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渗透,愈发活跃的文化和学术生产激发了个人和集体的发言与参与,在艺术和哲学上越来越多的“主义”和“后时代”概念被人们创造出来,试图去总结和概念化过去几年或几十年所发生的文化现象。频出的主义们和频繁的回顾反而会适得其反地引起人们对当下的迷惑和怀疑,这就要求具有着研究与审视文化脉络职责的艺术机构们去更加全面、深度、谨慎地进行总结和提炼,为观众发掘一条清晰的线索、绘制一幅系统的地图。“电子超级高速路:从艺术与科技的实验到后网络时代的艺术”无疑以精炼的作品选择、时代划分,提供了一本对近50 年数字艺术面貌与发展的导航指南。
展览的题目和研究起点来源于被誉为视频艺术之父的白南准(Nam June Paik)写于1974 年的一本研究报告。在这本报告中,白南准在阐释电视所带来的新的媒体渠道和传播技术将会如何聚拢人们时,提出了“电子超级高速路”(electronic superhighway)这一感念,也预示了之后信息超级高速路的到来。展览将观察的时间跨度定为从1916 年到1966 年的五十年间,并且以回溯的编年顺序,从如今21 世纪的多样化实践开始向前寻找其灵感和技术上的源头,直至结尾发现这一切爆炸式发展的起始点。
展览的入口处赫然矗立着奥拉夫·布莱宁(Olaf Breuning)的《短信屁股》(Text Butt ,2015),一幅高达3 米的具有情色意味的屁股照片配以看似随机排列、语义不明的短信对话,直观地表达了信息科技带来的全新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对人们身体和行为的强大影响。默罕默德·哈利德(Mahmoud Khaled)的精美地装裱在木质镜框中的《你明天需要工作吗?》(Do You Have Work Tomorrow? ,2013),以32 幅在同性社交应用“G 达”(Grindr)上虚构的聊天对话记录同时展示了一段暧昧的网络邂逅,也质疑了在线交流的安全性。阿玛丽娅·乌曼(Amalia Ulman)的作品同样探讨了社交网络对用户人格的异化性塑造。她的《优秀与完美》(Excellences & Perfections ,2014-15)项目以自拍的形式在图片分享平台Instagram 上展开。在五个月间,她将自己设定为一个搬到洛杉矶的目标要成为职业模特的少女,以“网络红人”的方式来包装自己的页面,经常发布出奢华的宾馆房间、奢侈品牌的随身用品和性感挑逗的半裸露自拍,迅速地让自己的粉丝数量达到十万级,但最终却是对跟随者们的一次调侃和戏弄。
奥利弗·拉瑞克,《版本(导弹变种)》(Oliver Laric, Versions (Missile Variations) ),
复合铝板气笔喷绘,25cm x 45cm x 10块,2010 Private Collection,
London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eventeen Gallery, London © Oliver Laric
除了对21 世纪初崛起至今的社交媒体的反馈,展览同样选取了许多关注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发展进程中给人们在认知和道德上带来的冲突与矛盾感。乔安娜·哈吉托马和卡里尔·乔雷吉(Joana Hadjithomas & Khalil Joreige) 的作品《空间的几何》(The Geometry of Space ,2014)取材于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网络诈骗的事件。他们将每年200 余起诈骗案件的发生地点在地球上相连接,再将这些连线以氧化的钢线物质化,最终呈现出了一个细密、复杂的球体雕塑。奥利弗·拉瑞克(Oliver Laric)的《版本(导弹变种)》(Versions (Missile Variations ),2012)灵感来源于伊朗革命军(Iranian Revolutionary Guard)在2008 年以photoshop 修改的纪录导弹发射的照片。他们故意多添加了几枚导弹,以达到官方所期望的武力震慑的宣传效果。拉瑞克以此为起点夸张地修改出了更多的版本,有的呈现了数十枚导弹,有的导弹掉转轨道冲向发射点等等。
更多的则是被描述为后网络艺术时代的典型艺术实践,试图以栖于概念中的网络化思维模式利用实体材料来为一种新的美学认知发出宣言。琼·拉夫曼(Jon Rafman)的雕塑系列《新时代的需求》(New Age Demanded,2012-2015),以古希腊典型的半身石膏像为数字模板,将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或时代感的图像直接覆盖到石膏像上,从而产生了具有古典造型,同时也有抽象感和超现实意味的复合体。卡米尔·亨洛特(Camille Henrot)在长13 分钟的视频《极度疲劳》(Grosse Fatigue ,2013)中试图以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方法去讲述宇宙间所有的创造物。以一首混合了科学史和宗教文本中的造物故事,并且具有韵脚的长诗为基础,以一种“直觉性的知识展开方式”(intuitive unfolding of knowledge)从一件事物无穷尽地引出另一件事物,犹如在维基百科中的一个个超级链接中去探索不可量化的信息和知识。
琳·赫尔诗曼·丽森,《机器人的诱惑》(Lynn Hershman Leeson, Seduction of a Cyborg )
有声 DVD,6 分 48 秒,1994 ZKM Collection © (2015) ZKM
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Karlsruhe © Lynn Hershman Leeson
另一个展厅中的作品集结了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基于浏览器的网络艺术(Net Art),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块块的液晶显示器取代了之前基于各种媒介的呈现方式。在世纪更替之年,社交功能化的网络平台刚刚开始孕育。网络上的社区几乎都处于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状态,所以当时一系列的网络艺术实践都是由少数的社区参与者发起。代表性的艺术家JODI 是由两位网络艺术家组成的小组,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基于网页浏览器的创作。在《GeoGoo》(2008)(http://geogoo.net) 中,他们修改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中的程序,将地图上的象征性符号组成各种图案或动态效果,干扰了其原有的指代功能。简·罗伯特·利哥特(Jan Robert Leegte)的《滚动条构成》(Scrollbar Composition,2001)(http://www.scrollbarcomposition.com)以屏幕为画布,将浏览器的滚动条以构成主义绘画的形式分布,并且使滚动按钮都在不停地往复运动。希斯·邦廷(Heath Bunting)建立的网站《_readme.htlm》(1998)(http://www.irational.org/_readme.html)对互联网域名的选择和占领做出了回应,他将一篇文章中的所有单词都分别连接到由这个词作为域名的网页上。在初期可以发现很多的单词还没有对应的域名被注册,但如今基本每一个单词都已经被各式的机构或个人所占领,对如今已经很普遍的域名争夺战做出了预示。
在逐渐接近展厅的末端,时代来到了“前网页”的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域名被注册的年代(1985)、第一台面向大众的个人电脑“苹果II”被发明的时代(1978)。白南准晚期的一件大体量装置《互联网之梦》(Internet Dream ,1994)以52 台显示器组成了一堵视频之墙,开启了这段对历史的回溯。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应用的以卫星传输信号的电视媒介,让白南准开始对于网络媒介的潜力产生兴趣,由此命名了这个具有迷幻图像的多屏装置。琳·赫尔诗曼·丽森(Lynn Hershman Leeson)的《罗娜》(Lorna ,1979-82)被认为是最早的互动性艺术作品。观众被邀请进入一个独立的家庭室内空间,通过遥控器可以选择电视中女主人公下一步行动的决定,从而引发不同的叙述和结局。电脑的普及在20世纪70 年代激起了利用电脑进行生产的绘图艺术实验。师川野博(Hiroshi Kawano)被誉为运算艺术(Algorithmic Art)的先驱者,他以一套自己编写的运算程序去模仿艺术家创作时的思考过程,并认为运行程序的电脑不单单只是执行程序员命令的终端,电脑艺术应该是人工智能的创作成果。一张犹如电子化的蒙德里安形式的作品《红树》(Red Tree ,1972)就是他创造的程序“系统360/75”(System 360/75)的作品。
展览的最后,谜底以两个文献式的展示揭开。一个是1968 年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CA)举办的“神经机械奇缘”(Cybernetic Serendipity)。这个展览全面地展示了与当时最前沿的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如电脑艺术、机械运动艺术、电子生成的乐曲和诗歌、互动性装置等等。展览随后巡回到美国两个城市,其对科技与艺术实践的完整呈现及其对广大观众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其成为电子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展览之一。展览的最后截止于对艺术团体E.A.T(艺术与科技的实验)开展的相关项目的展示。这一团体于1967 年建立,旨在促进艺术家与工程师们的合作,发起者是工程师比利·克鲁维尔(Billy Kluver)和佛雷德·沃德豪尔(Fred Waldhauer)以及艺术家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和罗伯特·魏特曼(Robert Whitman)。他们标志性的项目“九夜:剧场和工程”(9 Evenings: Theatre and Engineering)发生在1966 年10 月纽约的第69 团军械库(69th Regiment Armory)内。这个场地可以容纳五千余名观众。在连续的九个夜晚,10 名艺术家和30 名工程师合作实现了九个艺术、表演、音乐项目。除了首次将闭路电视投影到舞台上、以红外镜头在黑暗中拍摄表演者的运动、以声呐雷达将行动转化为声音等舞台技术呈现方式上的首创,更重要的是向人们展示了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所产生的创造力和可能性。
展览所展示的这条电子超级高速路以E.A.T 的划时代项目为起点,快速地带领我们推进历史,并展示了由其所绽放、发散出的多样的艺术与电子科技的结合创造。或许最近被认为是科技里程碑的人工智能Alpha Go 战胜人类棋手的事件,在从今50 年之后回看,会是另一科技与艺术发展阶段的另一个关键历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