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10月257 期

高效的传播力、廉价的成本、亲和的学术门槛,是 80 年前鲁迅先生选择版画作为文化政治理想扬声器的重要原因,它的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人阶层审美和艺术院校的学科设置。然而,在网络、手机取代印刷机让读者成为作者的时代,这个当年的“新媒体”已丧失优势,正从先锋媒体过渡为“特殊工种”。

变异或异见若要保存或产生影响,它就必须出现在支持其生存的环境里。它在环境里生存的时间必须长到足以使它再生,这是再生的必要条件(Paul Levinson)。版画将怎样再生?视觉图像如何进行能量转换,而非简单的审美和观念修正?这是在做本期专题调研时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问。为此,我们试图从媒体的生理结构出发,以版画、涂鸦和纹身独具的媒体自治性为例,开始对可能性的展望,并以此作为对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纪念。感谢张明曹家属为此次专题提供木刻连环画《仇》(1938)的版权,让我们再次感受信仰和简单的力量。

无需定义的行动

蔺佳|采访 香格纳画廊|图片提供

无论有多么善用易容术——素描、色粉画、白描水墨、报纸、拼贴、摄影、剪纸、烛光、手影戏——孙逊的动画就是孙逊的,一眼就能被人认出。这位出生于 1980 年的艺术家在尚未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大学毕业之前,就开始身在曹营心在汉地做起动画了。打一出道,孙逊的动画就十分老成,他从来不屑于轻浮的、即时的、缺乏精确的话语。压抑而隐晦的呐喊犹如黑色上的黑色,平涂在气质凝重的画面上,而当这股力量透过纸背时,画就变成了刻。


孙逊,《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42×30cm,动画,木板雕刻,2011

ArtWorld:你 2005 年从版画专业毕业,却一直在做动画。直到 2011 年《诗歌工厂》才使用了几组木刻的镜头。最新的动画《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动》是一部纯粹的木刻动画。当年你为什么放弃版画,如今又是什么让你重新发现木刻的价值?
孙逊:其实形式根本不重要,我们对待艺术无须按画种来区别。在我的眼中,版画或是油画还是动画片都是一样的,艺术的根本是在形式之后。至于“放弃版画”之说,呵呵,无所放弃无所执。

ArtWorld:能否谈谈这部最新的木刻动画是如何做出来的?共雕了多少张木刻原版?
孙逊:先出分镜脚本,根据脚本设定镜头的运动。再出线稿,核对动作。然后出墨稿,再检查。最后上木版开始刻,之后直接扫描木版,不需要印出画来。接下来,将木版的扫描图输入电脑进行抠图剪辑。至于最后刻了多少张,我从来没数过。

ArtWorld:传统的中国美术片里似乎没有木刻动画这一门类,你有没有受到过什么木刻动画的启发?
孙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确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后人去传承与深究。对我而言,作品的呈现形式并不是重点所在,关键还是其背后所要隐述的内容。因此,我觉得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多地只是艺术家们单纯出于自身审美冲动的选择罢了,无需太过在意。

ArtWorld:你认为版画有什么特性,使得它能够成为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复制性、图像所呈现的肌理、制作过程的手工性、它与特殊的社会时代的关联性等等)
孙逊:版画之于“当代艺术”,从早期的安迪·沃霍尔到今天我们熟知的方力钧、徐冰等众多艺术家,各个时代都有许多版画作品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是版画对于当代艺术“重要性”的直接例证。我觉得技术上的复制性特征仅仅是在空间层面上扩大了艺术的可能性,最重要的还是版画的历史属性。正是这些属性为我们对艺术、对艺术与社会之间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立体的思考提供了基础。


孙逊,《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50×30cm,动画,木板雕刻,2011

» 返回文章列表
Hessy 于 2011-11-6 7:47:53 说
That's more than sensblie! That's a great post!
阿特·穆斯 于 2011-10-11 22:07:23 说
"技术上的复制性特征仅仅是在空间层面上扩大了艺术的可能性,最重要的还是版画的历史属性"    "版画的历史属性"是什么意思?
支持《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   有很多帧都刻的非常专业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