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维尔·佩雷斯,《冠》(Javier Perez,Corona ),2011,Glasstress|图片提供,Francesco Allegretto|摄
谭昉莹|文 Glasstress|图片提供 Francesco Allegretto|摄 慕拉诺(Murano),一个位于意大利东北边威尼斯外海的小岛。在公元 13 世纪前,它只是意大利一个籍籍无名的捕鱼小岛,但到了公元 1291 年,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者为了防止整个充满木建筑的威尼斯城毁于火灾,便下令将当时城里所有的玻璃手工业作坊全部迁至慕拉诺岛,一个玻璃之岛由此诞生。 这座小岛千百年来虽然与外界只靠桥梁或舟楫所连接,但巧夺天工、世代相传的玻璃工艺使得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慕拉诺岛始终位于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从 13 世纪开始,玻璃工匠师傅先后发明了玻璃掐丝、玻璃结晶、玻璃搪瓷、东陵玻璃等先进的制造工艺,而政府也将慕拉诺岛的玻璃工艺视为“国宝”,进行了尽心却又“严厉”的保护:玻璃工匠不得随意迁徙,而未获得政府批准而离开小岛的人也会遭到严惩。“高压政策”使这些技艺得以世代流传下来,如今岛上的工匠们仍旧使用着当时的技术及制作玻璃的工具。 几百多年来,慕拉诺岛上所闪耀的玻璃大师不甚枚举,不得不提的一位便是安吉洛·巴洛维尔(Angelo Barovier ,1405-1460),这位在文艺复兴时期与米开朗基罗相提并论的玻璃制造大师发明了“水晶玻璃”,它的出现使得玻璃制品变得更为玲珑剔透,工匠们在创作玻璃制品时也有了更大的想象与发挥空间。幸运的是,这个古老的巴洛维尔家族 700 多年来仍然在慕拉诺岛上经营着他们的玻璃作坊。 当玻璃工艺上的进步遇上艺术的发展,所碰撞出的火花更为令人惊叹。巴洛克、洛可可以及波西米亚等艺术形式的风潮影响了慕拉诺岛的玻璃制作,制品变得更为华丽和梦幻。不过,单纯的玻璃制造并不能让世人都倾慕慕拉诺岛的精美玻璃。从上个世纪开始,工匠们过往独行侠的作风渐渐也有所改变,他们与设计师一同合作制造产品。由于设计师们的加入,使得玻璃工厂里艺术产品的平衡被打破,但慕拉诺岛上的玻璃产品本质依旧:这依然是技术活儿,玻璃则兼备美学价值和手工艺的价值。 在设计师之后,又有了艺术家加入到慕拉诺的玻璃工厂中。在 20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人们深信玻璃与石头、铜和帆布画这些传统的艺术媒介一样,同样能作为一种直接有效又具有表现力的媒介供艺术家进行创作。 之前一直在慕拉诺小岛上经营着自己玻璃工作室的阿德利亚诺·贝伦戈 (Andriano Berengo) 便早早地发现了“玻璃”介入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他的工作室曾经制造传统玻璃器具和巴洛克式烛台,不过他觉得这远远不够。对于玻璃,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玻璃是一种充满吸引力的材质,但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材质。当人们“站在玻璃的角度”去思考时,就会发现它独有的特性和多种可能性。 2009 年,贝伦戈和其他几位策展人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玻璃应力”(Glasstress)的国际艺术项目,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用玻璃材料经历一次再创作的过程,有些受邀艺术家则亲自来到慕拉诺岛直接用玻璃来创作一件新的艺术品。所谓“应力”,是指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能产生位移时,它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其内部产生了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以抵抗外力。玻璃的应力在哪里?透过这些科学的解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玻璃在当代艺术的环境下所发生的形变,它改变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皮肤”,吹制玻璃的过程对于艺术家和工匠们而言也是对作品内在的再次释读。 2011 年,慕拉诺小岛又再次热闹起来。作为当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官方展览之一,贝伦戈先生请来了更多的艺术家来到威尼斯,来到慕拉诺。工匠和艺术家,本是都有些“孤芳自赏”的创造者们,这一次,他们一起“站在玻璃的角度”来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