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尔·芭塔娜,《墙与塔》(Yael Bartana, Mur i wie?a ) Magda Wunsche & Samsel|摄
(丁宁|文 威尼斯双年展波兰馆|图片提供)对于活着的人,犹太人是死去的人;对于当地人,他们是异己和流浪者;对于有产者,他们是乞丐;对于穷人,他们是剥削者和百万富翁;对于爱国者,他们是没有祖国的人;他们是社会各阶层都厌恶的竞争对手。罗马天主教历史学家费兰尼(Michael Flannery)在《犹太人的痛苦》(The Anguish of the Jews )一书中写道,反犹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长和最深远的仇恨。其他仇恨的严重程度或许在某一历史时刻超越了它,但这些仇恨到头来已不复存在,或正逐渐掉进历史的废物箱。有什么仇恨能持续 23 个世纪?为什么经过 600 万人的种族灭绝行动后,这种仇恨竟然仍然存在,并且拥有继续发展下去的潜质?这种历史现象实在令人大惑不解。这种绵延不断的仇恨和压迫是怎么来的?应当由谁为此负上责任? 作为被波兰馆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首位非波兰籍艺术家,以色列女艺术家亚尔·芭塔娜(Yael Bartana)似乎有意将波兰和以色列在犹太人问题上错综复杂的社会与政治关联挖掘了出来,并对犹太人该如何面对仇恨及危险的处境做出表态。展厅内播放的正是她花费 4 年时间拍摄的有关波兰的影片——《波兰三部曲》(Polish Trilogy ),这三部影片主要围绕“波兰犹太人复兴运动”(该艺术家建立的政治运动之一,旨在号召所有犹太人返回其祖先的领地)展开,同时涵盖了一系列充斥着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历史片段,尤其是以色列犹太人定居运动、锡安主义的梦想、反对歧视犹太人的运动、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以及巴基斯坦权力的回归。其中,三部曲之一《噩梦》(Mary Koszmary )主要探寻犹太人、波兰人和其他欧洲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及政治关系。第二部影片《墙与塔》(Mur i wie?a )则是在华沙建立了一个新的奇布兹——年轻犹太垦荒者共同建立的乡村共同体。在最后一部影片《暗杀》(Zamach )中,“犹太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遭受匿名暗杀,其在波兰、欧洲甚至中东地区中的推广也逐渐变得指日可待。 事实上,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人受难与逃亡生涯的最终庇护所,而这一庇护所却不断被巴基斯坦的阿拉伯裔居民视为己有,从而挑起长达多年且尤为激烈的巴以冲突。那么,重返祖先之地,是去获得犹太人想象中的和平与安乐?还是会招致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仇恨与纷争?与此同时,“波兰犹太人复兴运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犹太人的处境?艺术家那乌托邦化的艺术梦想与行动,又能对民众参与的社会与政治起到多大作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