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7月 254 期

作家·画家

19 世纪,欧洲兴起浪漫主义运动,想象和自我表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家开始借助文字以外的方式进行创作,作家/艺术家双重身份开始融合。历经两个世纪的演变,尤其是在达达运动、超现实主义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作家进行形式多样的艺术创作。

演说的自由


汉·胡勒布鲁格,《奥珀斯夸》(Han Hoogerbrugge, Quatrosopus )

(顾盼|文 威尼斯双年展丹麦馆|图片提供)丹麦馆的展览《演说的重要性》(Speech Matters )旨在启发有关“演说的自由”的争论,并从国家和全球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策展人卡特琳娜·格雷戈斯(Katerina Gregos)挑选了 18 位来自全球各地的几代艺术家,用不同的媒介表现这一主题,其中 13 位艺术家的作品是为双年展特别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强调了一点,即演说的自由不能以任何事先规划的形式而予以实现,同时也触及了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表达的自由。美国摄影师塔林·西蒙(Taryn Simon)的作品聚焦于美国社会那些出于私人或公共的原因而不为人见的事物;荷兰的动画大师汉·胡勒布鲁格(Han Hoogerbrugge)带来新作《奥珀斯夸》(Quatrosopus ):化身为三面人的艺术家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睿智的人生哲理,在说到“免费的午餐只出现在老鼠夹上”时,片中主角竟然还戴上了贝卢斯科尼的面具做奸笑状。艺术家斯泰利奥斯·费塔吉斯(Stelios Faitakis)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丹麦国家馆外墙特别创作了题为《强迫交响乐》(Imposition Symphony )的壁画,刻画了6位人物和6个历史片段,全都和演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等问题相关。

由于双年展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公共开放的空间(参观者需要购买门票),因此丹麦馆在威尼斯各处安排了多个公共项目。其中,德国艺术家托马斯·其尔泊(Thomas Kilpper)在丹麦馆门口建造了一个名为“革命自由演说馆”(Pavilion for Revolutionary Free Speech)的临时舞台,其中一位演员的现场演说词就触及了双年展本身遭人诟病的实质:“来自西方的眼光啊,你无时不刻都在论断和宣扬人权。”(You western eyes, judging and preaching human rights.)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