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7月 254 期

作家·画家

19 世纪,欧洲兴起浪漫主义运动,想象和自我表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家开始借助文字以外的方式进行创作,作家/艺术家双重身份开始融合。历经两个世纪的演变,尤其是在达达运动、超现实主义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作家进行形式多样的艺术创作。

艺术上的双面人

(刘旭俊|文)若干年以后,荒诞派戏剧的大佬贝克特(Samuel Beckett)与尤奈斯库(Eugene Ionesco)一定会用艳羡的目光来幻想 1896 年 12 月 10 日这一天。当天夜晚,《愚比王》(Ubu Roi )在巴黎作品剧院成功上演,开场白即是三俗气息十足的“他妈的”,这在讲究优雅与浪漫的法国堪称惊世骇俗。于是,在各方压力下,第二场随即就被禁演。这让它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雅里(Alfred Jarry,1873-1907)如同堂吉诃德一般,以荒诞不经的方式向着传统而腐朽的戏剧风车战。不久之后,雅里开始伫立在评论界的风口浪尖上,一时间褒贬不一,引起轰动。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残酷戏剧与荒涎剧,无数文学支流的源头始于雅里;就连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的哲学论述也深受他的启迪。对法国戏剧来说,布瓦洛(Nicolas Boileau)的“三一律”让人越来越守规矩,雅里的《愚比王》却让人越来越“不守规矩”,然而在对于后世创作的启发性上,二者同等重要。雅里的一大创举就是对于传统的解构式戏仿,或者用他自创的术语来说,就是“啪嗒学”(Pataphysique)对形而上学(Metaphysique)的调侃、戏弄与讥讽。在法国的多个文化领域中,雅里都有怪才之称。非但如此,他在绘画与木刻方面也颇有造诣。多才多艺的他事必躬亲,就连书中的人物漫画插图也不烦请别人代劳,亲自上阵创作木刻版画。相比于强调荒诞、颠覆、反传统的戏剧,他的绘画才能并无明显的反叛色彩与先锋特征。简单的线条、清晰的布局,游走于细腻与粗砺之间的整体风格,这就是他的木刻版画。

这是十分诡异的一幕。这位公认的现代先锋戏剧鼻祖,可以在剧场里大肆嘲笑绅士与淑女们惺惺作态的高雅与正统,用尽怪异的形象来讽刺一切看似神圣的东西。诚如文化史学家雅克·巴尔赞(Jacques Barzun)对他的评价:“他愚蠢、狂妄、无能,因而遭人耻笑;但同时他也鄙视、嘲笑整个世界”。另一方面,至少在绘画上,他极为克制地与传统达成妥协,离经叛道的一面也有所收敛。但是,就好比古希腊神话中的两面神亚努斯那样,谁又能苛求艺术家只能拥有一张单一的艺术面貌。像雅里那样,一面回顾传统,一面展望反叛,又有何不可呢?起码在受众看来,这种自相矛盾的特征只会让他更加让人着迷。

阿尔弗雷德·雅里,《愚比王的真实面目》,《愚比王》扉页插图(Alfred Jarry, Véritable Portrait de Monsieur Ubu,frontispiece d'Ubu Roi ),14.6×9.5cm,1896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