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斯特·施维特斯,《梅尔兹画作 32A 之樱桃图》( Kurt Schwitters,Merzbild 32A. Das Kirschbild ),拼接画,22.7×18.1cm,
(驻德特约记者 邹丽|文)1918 年冬,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战时的德国物资极端贫乏,却依然阻止不了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 1887-1948)以艺术创作来歌颂和平的热情。他写道:“即便是破烂也可以用来呐喊,我正在这样做——我尝试着把废品粘贴缝补起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施维特斯就地选取任何可用的材料,用当时尚未盛行的拼接画手法整合创作,表达生活中的片段。 1919 年初,他的第一件此类作品诞生。他从一份德国商业银行的广告中剪取了商业(Kommerz)一词的第二个音节“梅尔兹(Merz)”粘贴到一副画作当中,并将之直接命名为“梅尔兹画作”。在柏林首次展出这类拼接画时,施维特斯干脆将这种新的创作手法统称为“梅尔兹”。
“梅尔兹”的创作手法尝试运用一切可能的材料来为艺术服务,并且赋予这些材料同等的价值。创作图画时,艺术家不局限于只使用传统绘画中的颜料、画布、画笔和调色板,而是利用可视范围内的一切材料和工具——扑克牌、剪报、木头、纸板等,均可作为艺术材料。艺术的焦点不再是各个物件本身,而是它们彼此之间、它们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
后来,施维特斯尝试着将“梅尔兹”理念扩展到其它的艺术领域。他首先在文学创作中进行实验。在他看来,诗歌艺术的材料是字母、音节、词语和句子,在人们甄选这些元素的时候,诗歌诞生了。在 1919 年创作的诗歌《安娜·布鲁姆》(Anna Blume )中,他用讽刺式的模仿将情诗中的各类元素拼接在一起,将一些句法独特甚至无意义的词句也纳入到诗歌创作的元素中来。这首诗是达达主义文学最富盛名的作品。此外,施维特斯还在雕塑、建筑、舞台设计等艺术领域推广自己的“梅尔兹”理念,并以将艺术的各类形式整合为一个目标,他本人也藉此成为一位集各类艺术创作于一身的全才艺术家,“梅尔兹”几乎成为了施维特斯的同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