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说:“我不是朋友,我也不是仆人。我是独来独往的猫,我想到你们的洞里来。” ……
于是猫弓起了他的背说,“现在让洞口的帘子、洞底的火、火边的奶罐记住我的敌人和我的敌人的太太说过的话。”说罢他就摇着他的野尾巴,拖着他的野身儿,独自走着,回到那湿漉漉的野林子。
猫咪会用头蹭我的膝,装做把我爱得入迷; 可是我刚一上床休息, 她就跑向院子溜之大吉, 在那里一直呆到明儿早起, 所以我知道她只会做戏; 可是彬吉,整夜在我脚下发出鼻息, 他是我的头号朋友,真没法儿挑剔! ——摘选自《吉卜林儿童故事集》,蒲隆译,译林出版社,1999  吉卜林《独来独往的猫》(Rudyard Kipling,The Cat that Walked by Himself ),《原来如此的故事》(Just So Stories )的插图,1926
(蔺佳|文)英国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小说家、诗人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诞生在殖民地时代英属印度的一个英国侨民家庭。吉卜林的父亲约翰·洛克伍德·吉卜林(John Lockwood Kipling)是一位艺术家,在小吉卜林出生那年前往印度孟买,就任孟买艺术学校的建筑雕塑系教授。吉卜林母亲的家庭也与艺术大有渊源,母亲的两个姐妹分别嫁给了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画家爱德华·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和爱德华·波因特(Edward Poynter)。吉卜林6岁时回到英国,启蒙其心智的其实是印度丰饶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动人心魄的奇情故事,他总是对异域文化怀着广泛的包容。中学期间,吉卜林的母亲在印度出版了他的处女作诗集。吉卜林在一生中曾去往日本、南非、美国等地旅行或生活。无论身在何处,吉卜林笔耕不辍地写作。他的短篇小说涌动着炙热的悲喜,使他在祖国文坛极受瞩目。1894年的《丛林之书》(The Jungle Book )是吉卜林最为经久不衰的冒险故事集,书中歌颂了勇气、智慧、冲动、正义的丛林法则,该书的首版由吉卜林的父亲配画插画。 家庭亲友间浓郁的艺术氛围造成了吉卜林对绘画的天然亲近,将写作的钢笔换一种用法是顺理成章的事。1902年出版的《原来如此的故事》(Just So Stories )是关于神话创世、万物源起的滑稽童话集,吉卜林亲自绘制插画。尽管当时主流的插画风格是维多利亚时代早期所延续下来的木刻画,但吉卜林的画技受1890年代以后各种新式风格的影响更深,且博采众长。《独来独往的猫》的插画,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和流畅坚决的线条很接近比亚兹莱(Beardsley)的画风。《吞掉水手的鲸鱼》细密的阴影有西德尼·塞姆(Sidney Sime)的影子,《帕西人开始吃饼》显示出日式版画的风格,《犀牛皮是怎样长成的》则借鉴了印第安纳瓦霍族(Navajo)的艺术。这也是吉卜林这位足迹踏遍欧洲、亚洲、美洲的长年旅行者在艺术成就上的意外所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