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6月 253 期


“儿童不宜”


空降的想象,无疑的确信,童年是那样的短暂,转瞬便进入了证实和模拟的程序,再后来
大多就如卢梭在《爱弥尔》中所写:“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
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对于一个专业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在六一儿童节之际,我们借一个特辑来重视对改造和专业的崇拜。其实,并不是
“儿童不宜”,而是我们那颗被约束的童心——想象和感受力的源头,期待着释放和春游。

欧阳应霁/不堪回顾

欧阳应霁,漫画家、作家


欧阳应霁 19 岁时的作品


最近在重庆的一个与读者见面的活动中,那些可爱的小朋友大多拿着几年来累积的一叠叠我的各种出版物来让我签名留念。但他们当中竟有一位拿着一则我发表于港产杂志的绝早期的漫画稿,那页杂志的纸边已经有点发黄了。即使我忍不住地连番打听,这位眉清目秀的小男生微笑着,就是不回答这页画稿究竟从哪里得来。我实在有点震惊,不禁猜度这不会是他父母当年的收藏吧?

日常中主动或者被动地回望、回顾自己一手做成的好事坏事,看到自己过去写的文字倒还好,因为自觉近年越写越轻松随意,没有那么煞有介事。但当看到自己过去画的漫画,以及种种在学时期的速写草稿,心情通常都会变得十分复杂矛盾:从前肆无忌惮地挥笔乱画,即使没什么技巧可言,却真的坦率愉快。对比起来,现在好像对自己要求得严格了,但也不知怎地显得拘谨粘滞了,画起来、看起来都少了一种淋漓痛快。

学生时代的我一天到晚抱着一本速写本,而且是沉甸甸的接近A3的大开本,当时也不觉得累,看到什么、想起什么就马上摊开本子绘画下来。尤其是假期里背个包出门远行去欧洲去美国、加拿大,更是发疯似地把沿途一切人和事物不自量力地用各种颜色线条描绘记录下来,而那些看来粗糙散乱的画面也正好为日后的漫画创作作了真确踏实的准备。至于现在习惯随手执起IPhone伸指一按,那些存于档案中的来得太易的画面,不晓得会怎样影响还打算继续创作的我。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