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罗建筑师事务所 & 瑞典建筑 + 网络设计公司《马格德堡露天图书馆》(Karo Architekten & Architektur+Netzwerk, Open Air Library , Magdeburg),该设计荣获度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London Design Musem)的 2011 年度设计大赏(Brit Insurance Design Awards)的建筑设计奖。
驻德特约记者 朱昀炜|文 Karo|图片提供
如同历史的变迁对一个民族的影响,年少时的经历都会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最深的烙印。民主德国的生活背景让 Karo 更加关注建筑的媒介功能和社会影响,而不只是结构和形态本身。因而 Karo并不会像普利兹克的获奖者那样,让世界变成构造极限和人性欲望的角逐场,他们有关建筑的思考并不会激发人们照相的欲望,这也许是他们一直没能进入媒体视野的原因。莱比锡的 BIC(Business & Innovation Centre)科技中心是 Karo 最早的作品,这座方正的五层商用建筑即使在 1999 年也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项目。在满足业主所必要的功能条件同时,Karo 用清晰的拐角处理了两条外部街道与内部绿地的关系,建筑成为连接和化解复杂个体的物理媒介,正是这个清晰的细节让 Karo 在竞标中脱颖而出,也为工作室的开业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与 30 年前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情形相同,原有的巨型的公有制工厂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莱比锡棉纺厂(Baumwollspinnerei)早在 19 世纪末已成为欧洲大陆最大的纺纱厂,二战后也成为民主德国重要的支柱企业。东西德合并后,工厂的生产开始萎缩,原有的厂房出现闲置,这些高大的工业建筑无疑是艺术家理想的创作空间。从 90 年代初开始,一些艺术家、画廊业主、建筑师纷纷进驻,这些使用者自发的行为让建筑师开始重新审视工业建筑的使命。受业主邀请,Karo 开始了对纺纱厂 18 号厂房的改建,他们希望能延续最早进驻这里的使用者的初衷。于是,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原有的空间除保留主体结构外被全部清空,并依据功能需要被理性地分隔、重建、扩建。此外,Karo 还为这里留下了足够的开放空间,不管是展览、集会还是制作巨型的作品,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功能的转换。古老的工业建筑之所以在被遗弃之后能躲过被拆除的命运,全得力于年轻人的实验精神。建筑如人,先天的性格可以被后天塑造,而性格又会决定命运,所以一个思维开放的人会很快地适应新环境,而作为一座能够适应环境、活得长久的建筑,也必须要有开放的
胸怀。
2009 年,是一个对世界上很多民族来说都是具有纪念和反思意义的年份。对于莱比锡以至于所有原民主德国的人来说,更不例外,20 年前的 10 月 9 日,莱比锡爆发了民主大游行,这一活动也成为两德统一的起点,一个月后,柏林墙被推倒,德国结束了战后长达 44 年的分割状态。抛开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莱比锡的民主游行表达的是最基本的人性,因此今日的莱比锡人决定,依旧用游行来纪念昔日的自己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德国莱比锡卡罗(Karo)建筑师事务所的 3 位成员,(左起)斯特凡·雷迪奇(Stefan Rettich)、安特耶·豪雅(Antje Heuer) 和 伯特·哈弗玛尔兹(Bert Hafermalz)。
在这样重要时刻,身处事发地的 Karo 当然要参与其中,但是户外的集会活动并不是建筑师熟悉的舞台,如何在大流量、快速、临时性和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并存的环境中起到积极作用,如何在今日的坐标里为历史重新定位,如何让今日的活动能被今后的历史赋予理性的称谓。
Karo 决定以历史重现的方式参与到这场纪念活动中,20 年前的新闻照片、纪录片片断和游行口号的被投射在横跨游行人群通行主干道的巨型幕布上,聚集的人群注视着画面里 20 年前的自己,倾听着 20 年前内心的呐喊,踏上昔日的街道去完成今日这场游行。直面历史,震撼永远是最强烈的,更何况是曾经亲历的。一个敢于经常直面历史的民族,也一定是勇敢和坚定的。Karo 带来这场记忆的“蓝色传奇”(Das blaue Wunder ),为今日的莱比锡乃至整个德国创造了一个再次集体直面历史的时刻。
与莱比锡距离不远的马格德堡是一座历来与宗教和哲学渊源深远的城市,在战后也曾坚守过共产主义的梦想。东西德统一后,马格德堡成为所在联邦州的首府,和其他原属于民主德国(DDR)的地区一样,在西南部同胞们的眼中,来自这里的人都是 Ossi(东德佬)。早在 2005 年,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公共空间规划项目在马格德堡旧城区酝酿,一片被废弃近20年的工业用地终于进入了市政部门的视线,也许从实业、贸易等诸多方面进行努力都均未见效的尴尬状况下,政客们终于想到了人文、文化这根救命稻草,这也是最能无条件地被任何拥有独特背景、经历和特质的群体或个人认同和接受的理由。东德的文化项目理应由东德人完成,于是 Karo 应邀与马格德堡旧城区的居民一起构筑自己新的文化坐标。
经过近一年的构想、勘察、讨论和组织当地居民参加workshop,一个全天候开放式的户外图书馆的构思浮出水面。又经过两年的论证和修改,2008 年 11 月,这个马格德堡的新文化坐标终于开始动工:在 500 平米的宅基地上,Karo 选用二手材料才完成整个项目,1000 只啤酒箱由当地的啤酒商人提供,图书馆的外立面则来自从另外一个城市废弃的商业建筑,其中的模块化结构尤其便于异地重新组装。图书馆的 3 万册图书由该城区的公共图书馆提供。这里 24 小时敞开,没有作息限制,没有区域限制,无需借阅手续和通常图书馆所需的人物力支出。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共产主义借阅广场,人们随时造访,按需所取,占为己有还是用毕归还,一切行为全凭觉悟。这不仅是一个只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由于人的参与,公共设施的形态和功能会受到影响和改变,当地的文化生态和民众心理也会受到相应影响,互动是隐藏在这个公共建筑项目背后的最终概念,在经济状况十分糟糕的德国东部地区,用 33 万欧元做一个这样具有多重意义的实验,还是很划算的。
终于,建筑师和政客的努力所到了业界的认可,2011 年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London Design Museum)的年度建筑奖的殊荣颁发给了这个历时 6 年的乌托邦计划,所有入围的明星建筑师和他们的明星作品被这个由二手材料堆积起来的临时建筑击败,浮躁的领奖台获得了少有的天真和宁静。
长大成人后,很少有人还能坚持儿时的理想,对于一个建筑事务所,12 年的时光并不短暂。也许今后 Karo 会渐渐声名鹊起,也许依旧是默默无闻,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他们依旧坚信心中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