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5月 252 期

 

什么是“逛”?就是没有主题。
一只橄榄球。
在每次的调整和转向中,把行程引入扑朔迷离。
而时间则是最佳四分位。

眼科医生林文杰的“折光”实验


林文杰,《Sequence》 128 艺术空间 | 图片提供

BOAT | 文


仿佛末世一次再普通不过的爆炸,各种物质的裂变,缤纷妖冶热烈澎湃,耳边依稀响起欢乐颂,时隐时现,调子却越跑越快,到了一个极致戛然一转,成为一片死寂,宇宙洪荒似的,一小团光孕育混沌之中。


有意思的是,这些有着音乐感的浓郁色彩根本不是颜料,只是光的一次又一次偶然折射——所谓“折光“(Chromoskedasic P a i n t i n g ) , “ 折光” 这个词源于希腊词根, 指光线折射(skedasic)产生的色彩(chromo)。那么这究竟是一张画,还是一张照片?它的创造者林文杰(Dominic Man-Kit Lam)教授则不置可否:绘画和摄影,是相对的吗?作为一位著名的眼科专家,研究了一辈子眼睛的林文杰也常被称为“视觉科学家”,他所专注研究的便是视觉世界的结构。林文杰早年学习传统书画,有着良好的艺术功底。1980年秋天在实验室做眼科实验时偶然发现了这种特别的媒介,运用光的强弱与色彩,以及采用不同浓度的摄影液(活化剂、显影剂、稳定剂等)和不同的反应时间,很快便掌握了控制红黄蓝三原色的方法,并进而用光去制造了更多的形与色。折光画的画面不像油画、水彩或水墨,当然也不像纯粹的摄影,它自有着独特的质感与调子。


假如只把它看做是一张照片,是不是就是巴特所说的推至终极、最可靠、最安全的照片——仅仅是一张什么也不是的美丽的照片。摄影与绘画对空间描述的方式不同,“摄影和其他视觉影像的不同之处在于,照片不是对主题的一种描写、模仿或诠释,而是它所留下的痕迹”(约翰·伯格)。而林文杰恰好模糊了摄影与绘画的边界,既是“痕迹”,也是想象。


关于折光画的原理,先得从颜料为什么会产生颜色说起,当颜料吸收某些光线的频率,同时反射其他光频,这被称为“减色”
(color subtraction)。例如,当画面上使用绿颜料时,它会吸收除绿光以外的光频,并将绿色反射到人眼。传统的黑白摄影术也大致如此,相纸中的银盐(silver salt)在强烈光线和摄影液的化学反应下使银盐分解、凝聚形成不同大小的银粒子(silver particles),这些粒子吸收所有光频,形成黑色或灰色,没有曝光的相纸上的银盐被摄影液冲走,显现出原相纸的白色。而当这些银粒子的直径达到约 1-70 纳米(nanometer 1 纳米=10 亿分之 1 米)时,便会将不同颜色的光折射(light scattering)到人眼,形成所谓的“折光画”, 又称为纳米艺术(Nano Art)。“折光”法必须严谨地控制光线强弱,摄影液与光、化学反应的时间等,以控制银盐粒子的大小来把握色彩。历史上有“米氏折光”(Mie Scattering)和“罗里折光”(Raleigh Scattering)两大理论,用以解释天空为什么常常是蓝色——阳光穿过大气层时折射了无数近 10 纳米(10nm)的微粒(灰尘、水蒸气和其他物质);而黎明或日落时分天空为什么呈现各种色彩——大小不同的大气层粒子会使日出和日落产生各种鲜艳的颜色,30 与 50纳米的微粒则分别会因为折光而产生黄色与红色。


简直像上了一堂科学实验课。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家同时也是顶尖的科学家。林文杰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某种信仰。科学是非常感性的,所有有着突破意义的研究,都是感性的,因为需要想象力。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