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4月 251 期


画我

——中国女性艺术家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份真实的小写的历史。自画像呈现、表达并保存着这份
独特的自我。当后来的观看者在与这些自画像相逢时,不仅听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声音,
也与这些独特的灵魂相遇相知。

小写之可能 ——在时代里画一个我

沈奇岚|文

 

这其实是一份邀请:请看这些女性艺术家们的自画像。

有意思的事情是观看。

本次专题是“画我——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向读者呈现从民国时代到当下中国的女性艺术家们的自画像。

当艺术家拿起笔开始画自画像的那一刻,她们就进入了自我观看。画布上呈现的那个形象,是她们对自我的理解和重新塑造。在本次专题中,读者将欣赏到这些自画像,直接面对艺术家们所塑造的自我。


杂志社编辑部同时邀请来了不同的作者,来一起观看这些女性艺术家的自我观看。这些作者将和读者分享对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的理解。其中有研究女性艺术的学者,有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哲学家、作家,有文艺青年,还有几位艺术家。在约她们/他们写文章之前,编辑部先行提供给每位作者多幅自画像,作者自行选择“有话要说”的自画像来撰文。作者与自画像作品的相逢成为了一种偶然和必然的结果,每个人写的都是与她们/他们的生命真正相关的作品。这份“多重观看”是蓄意为之,艺术史学者对艺术家的细致分析,文艺青年对艺术家人生的激赏,艺术家本人对十年前自己的作品的再度解读,都是本次专题意图呈现的对自画像解读的多重维度。


真诚的观看和分享是这次专题的出发点。有意思的正是这观看的多重性。不同的解读使得这些作品更为迷人。不同的解读方式让人感慨艺术延展空间的巨大。当我们在这 2011 年评点一幅 1940年的作品时,想象一下所要穿越的时空,便可知道,我们在观看的是历史长河中那一年的某一朵浪花。

是的,在历史长河中辨认出一个“我”。自画像是女性艺术家们在时代中画下的“我”。

女人拿起画笔的那一刻,就进入了表达。女性自画像,是女性表达史的重要一支。本次专题邀请了学者专门撰写这百年来真实的女性形象,以及中国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的变迁。女性自画像是自我观看,也是自我表达,是成为书写者,书写自我和历史。


有意思的是辨认。


观看女性自画像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时代之眼来抵达对这些女性艺术家和她们作品的理解。

任何人,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是时代的产物。在我们翻看的参考书中,总是有这样的评价:“有些艺术家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当时的时代痕迹”。比如在西欧野兽派影响之下,关紫兰对色彩的运用;比如进入了大跃进年代之后,艺术家们的创作中,个体自我渐渐隐形,让位给了某种意识形态所认可的集体形象。不可否认,画家们的题材和笔法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为了更好地辨认着时代痕迹,编辑部搜集并向读者呈现同时代的文化切片:当时的诗歌,当时的报纸,当时的小说,与艺术家同时代人的创作……这些时代的文化切片如同拼图,希望读者能触摸到时代的气氛,从而更了解这些艺术作品诞生的文化环境。这些“时代的碎片”形成的文化情境(context),是让我们了解为什么这是个诞生了这些作品的年代。一个讨论着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的年代里,潘玉良的命运让人感慨;在摩登的三十年代的上海,名媛关紫兰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止是一个画家;在政治动荡的年代,依然有诗人写下“相信未来”,艺术家郑爽的版画也同样传递了同样的信息;在文革年代画下传统劳动妇女肖像的周思聪如何突破自己,进入了 80 年代的黄金创作期……


但自画像的意义却不仅仅在于体现时代,而更在于表达一个“我”。即使在最不允许有个人表达的年代,那个“我”依然隐藏在画布的某处。如果单单把自画像当作时代的注脚,那实在是低估了这些女艺术家们的创作。能够长存于世的艺术品,必然有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质。


这些在时代里画了一个“我”的自画像上,我们能够观看到的是这些女艺术家们对自我的理解,她们回答的问题是:我是谁,我以怎样的形象在我的世界里存在?每一幅自画像,都是她们用画笔所作的一个回答。她们或许从未系统考虑过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或者社会脉络,但是她们在画布上呈现了她所理解的自我和世界。

我们所知的历史往往是大历史,某个年份发生了某个重要事件,年表上是重要政治人物的决策和判断。可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与那些重大事件相关。反倒是这些自画像,传递出了真实的有温度的生命体验。正是这一张一张自画像,呈现了女性对自我对历史的独特理解。这些自画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份真实的小写的历史。比如喻红在她的《目击成长》系列中,呈现的正是她的个人经验史和她所处的大时代之间的奇妙关系。女性作为个体的经验与时代之间可能是合拍的关系,也可能错位,甚至可能毫无瓜葛。她们呈现的是由她们的经历所塑造的世界和时代。历史的小写由此可能。


这些自画像的精彩之处之一,在于观看这“时代”与“我”的张力,观看一个小我对大历史的理解。在画作中辨认自我与时代的角力,如同侦探发现现场的蛛丝马迹。每一张自画像都是艺术家留给我们的视觉密码。她们的内心体验在我们真正理解她的那一瞬向我们绽现。


在编排本次专题时,总是忍不住感慨。有时当人们以为自画像为时代做注脚时,却发现几十年后,时代反而成为了自画像的注脚。时代虽大,却是最脆弱和不可靠的,历史一翻手,就是另外一个格局。而这些自画像,却成为永恒。时代可能影响了艺术创作,艺术却可以无视时间,直接抵达永恒彼岸。自画像之魅力,在于将每个女艺术家的个体体验,从枯燥无味的历史数据中拯救出来。有作家说,小说家是时代的“收尸人”,当社会发生的事情滚滚向前抛下很多东西的时候,他们翻检留下的东西,帮他们清洗,帮他们保存,帮他们记录(朱天文语)。

那么女画家们的自画像,是灵魂的保存者。当时代轰隆隆碾过每个个体时,留下了相似或不同的痕迹,人们形成一个个独特的自我。自画像呈现、表达并保存着这份独特的自我。当艺术家绘画或书写时,未曾想过这些画作将流传百年。但当后来的观看者在与这些自画像相逢时,不仅听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声音,也与这些独特的灵魂相遇相知。

理解这些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是这次专题最初也是最终的想法。当了解了她们的生平之后,编辑部曾有过小小的讨论,说若能回到过去,真想和郁风一起喝个酒,或者和关紫兰去她喜欢的咖啡馆一起喝一杯咖啡。她们的个性通过自画像深深打动了我们,心灵之共鸣是艺术最美之处。


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是中国历史的一份珍贵记录,但从女性角度的历史研究并非历史学研究的主流或显学,女性艺术家们的自画像也未曾成为引人注目的课题。这份专题,也是一份小小的努力,为这些大写的自我和小写的历史留一份真实的记录,存一份诚恳的解读。

感谢所有为我们提供配合和帮助的艺术家、学者和作者。感谢所有忠于内心的艺术家画下自我与时代的灵魂。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