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4月 251 期


画我

——中国女性艺术家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份真实的小写的历史。自画像呈现、表达并保存着这份
独特的自我。当后来的观看者在与这些自画像相逢时,不仅听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声音,
也与这些独特的灵魂相遇相知。

“观看”的多重性 —— 女性艺术、自我画像及其它

姚玳玫|文

 

2010 年 12 月 17 日至 2011 年 2 月 20 日,由我任主策划和学术主持的专题展览《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览以“自我画像”为主题词,以 20 世纪 20 年代为时间上限,以 21 世纪第一个10 年为时间下限,对中国近百年间蕴含“自我画像”内容的女性美术作品(150 多件)按不同历史时期分五大部分进行解读和展示,做的是中国现代女性美术史、女性表达史梳理、勾勒的工作。

这次展览,有意绕开近年来女性艺术展览的常规性思路——对女性艺术作当下的共时形态的展示,进而对女性艺术特质及其性别价值作定位的常规性做法。而是从当下状态中抽离出来,站在“回望”的角度,将一个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当作一份历史文本(一份开放性的不断在增加并发生变化的、没有确定性含义的文本),进行重新的识读和梳理,在保持其原貌的前提下呈现其衍变的迹象,揭示这种迹象背后的诸种内涵。主要涉及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女性的观看自我与观看世界。自画像涉及观看,而且这个观看的对象是自己,并经由自我画像,传达“我”与外部世界所达成的一种关系,呈现“我”面对外部世界时所采取的一种姿态。这种以女性为主体的“观看”其实已包含两层意思:观看自我和观看世界。二是女性的自我画像。画像是对观看的确认性复述,它使观看图像化并成为一种永久性的铭记。实际上,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图像(自画像)又决不只是艺术家“观看”的客观复现,画像过程是一次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包含精神的、心理的、想象的、技术的诸多内容。因此这次展览的关键词“自我画像”指称从“观看”到“画像”的一种实践,并且强调“自画”的属性——自我分析、自我塑像、自我命名的含义和方式。强调女性作为主体对自我、对存在的一种叙述。它未必是批判性的叙述,更可能是情感性的饱含自我生命体验内容的一种摹写。有意思的是,当我将 20 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选择、整理、按时期排列的时候,就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画像方式几乎构成 20世纪中国女性美术表达的一种基本方式,伴随着现代女性美术从诞生、走向成熟到自我身份转换、媒材更新的全过程。这近百年间,中国女性美术创作日新月异,唯一没有太大变化的是,女性作品总或多或少地带有自我画像的含义和意味,这一现象与女性在一个世纪里的自我觉醒、自我命名、自我确立、自我发展的历
史进程相关,也与女性阴柔内倾的心理性情相关。它不仅经由内容而且经由形式,对女性存在作了叙述和指认。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第一代接受美术科班教育的女性开始进入众人的视野中。1929 年 4 月国民政府主办第一届全国美展,20多位女性作者的作品参加了此届展览。其中,西画部的女性作者如潘玉良、蔡威廉等对人物肖像和自画像的热衷,引人注目。之后,这种自画像方式一直为女性艺术家所青睐,成为她们重要的表达方式。即便在“个人主义”被根除的 1950—1970 年代,女艺术家的自我形象依然曲折地隐藏于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之中,从姜燕到王霞,从王迎春、王玉珏到郑爽,都有这种迹象。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女性艺术家的自画像方式悄然复苏,迅速滋长,从内容到形式趋于丰富多元,至 90 年代的闫萍、喻红、陈淑霞、申玲、刘曼文、夏俊娜、陈曦笔下,这种自我画像,无论就精神表达还是就艺术表达,都抵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把近百年中国的女性自画像作品放在一起,它本身还构成一种有上下文联系的环环相扣的艺术史链条。在这一链条上,20 世纪中国女性自我观看和介入世界的图像轨迹清晰浮现。更有趣的是,女性艺术家的“自我画像”背后,还受制于一双时代的眼睛,也就是说,貌似由女性艺术家以自己为原型而摹写出来的自我形象和生活视像中其实隐含时代的内容,同一时期不同艺术家的“观看”结果,呈现了某种大同小异的相似性,而且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征,构成一种阶段性的演进轨迹。比如,民国时期(1920-1930 年代)女性刚刚浮出历史地表,女性自画像以头像胸像的静态临摹为主,形象温文尔雅、蕴藉含蓄;到了 1950-1970 年代,这类自我形象都穿上工农兵的服装,一副顶天立地、孔武有力的铁姑娘英姿;到了 19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女性自我画像进入一个自觉自为新阶段,强调形象的情绪性、印象性、纪实性成为一种普遍的追求。女性自我形象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美的自喻,而可能是充满缺陷、无奈、荒诞的生存真相的呈示。而另一群更年轻的女艺术家,则借助铺天盖地的卡通造型进行表达,她们笔下的自我形象,自觉不自觉地带上娃娃脸、大眼睛、小嘴巴、长头发(美少女发式)、动作和表情夸张、形象扁平的卡通样式,显示了时代与个人相纠结的复杂内容。每个时期,社会心理对个人心理的制约显而易见,自我画像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个时代的特征正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创作者在观看、表达自己的同时,其实也始终注意着自我形象的被观看问题。“我”要向世人呈现一副什么样的形象,包含非常复杂的心理内容,它既关涉身份认同、自我想象,更可能是逸出创作主体控制之外的社
会心理制约的一种结果。


“观看”的多重性,带来了对“自我画像”主题作多种延伸的可能性。“自我画像”展览实际上探讨了一个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创作中图像处理与自我与时代的关系、不同历史阶段的女性艺术家如何经由自我摹写或称自我画像而形成自己介入外部世界的方式、这类画像在百年中国的衍变历程等问题,它是考察 20 世纪中国“女性表达史”的一个角度。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