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4月 251 期


画我

——中国女性艺术家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份真实的小写的历史。自画像呈现、表达并保存着这份
独特的自我。当后来的观看者在与这些自画像相逢时,不仅听到了历史的另一种声音,
也与这些独特的灵魂相遇相知。

闫平 / 夏俊娜 / 蔡忆龙 / 喻红(节选)

闫平/关于“自画”这个选题真好!没有什么命题能使我那么顺畅的表达内心,只有自画像,又勇敢、又隐密。小时候学着大师的样子画自己,为的是解决造型和色彩。随着岁月我养成了画自画像的习惯,几乎每年都会画一幅,一笔一画给自己谈谈关于生活中的诸多幸福和感伤。

作为一个教师,我常还会在学生进画室第一时间排上自画像这一课题,为的是让学生们学会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没有什么人的生活能像他们了解自己那样,希望自画像是他们创造的开始,一动笔就精神有所指。

其实并不是照着自己的形象画才是自画。有那么多画家的作品都带有自传的性质,像毕加索、马蒂斯,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更深一层的自画像。那些作品无论从精神的层面还是艺术追求,都是那样的清新可信,充满人性。(闫平|自述)


夏俊娜/看到她“画中的自己”,我还是有稍许惊讶的,以前看过太多她的作品,只记得她笔下那个斑斓的色彩世界里,有一种当代中国油画里少见的散漫。她总是爱画穿了西洋长裙子的女孩子,她们往往戴了草帽与珍珠项链,或者怀里抱了猫,或者餐桌上有鲜花,她们舒逸地存在于一个没有现实的生命的丰年里。她画里的人儿,像是从来未经受过屈辱的样子,低吟浅唱地,活在静静的歌谣与好看的光点里。可夏俊娜亲自站到画框里时,却放松不下来。夏天的布裙子,卷卷的长发,珠子项链,脸部却是紧张的,眼睛睁大,嘴唇紧闭,一点不如她通常画里那些女孩子们,眼睛部分被轻描淡写地处理出那种漫不经心甚至有点迷糊的样子。以前观看她的画,倒确实一直觉得,她虽然画的内容与造型很世外桃源,但整个作品的影调依然透露出几分意外的冷峻。在温情脉脉里隐藏一丝冷意,这是夏俊娜绘画的玄机。而当她画自己的时候,那谜语一般的沉重与忧患被直接地说了出来——这就是 1971 年出生的内蒙古女画家夏俊娜,她在 1997 年的某一天,忧愁又认真地凝视前方。(顾惟颖|文)

喻红/喻红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女性艺术家。女性艺术家不等同于女艺术家,“女性”是有独特的不容替代的内涵的。在现代西方的文化辞典中,相当的程度上,“女性”是作为“男人”的对立物而被提出来的,如“女性主义”,其另外的表述就是“女权主义”,“女性—女权”,针对的是“男性—男权”,针对的是一个由男人建立起来的“男权”历史和“男权”社会,因此,“女性”也就成为了社会学中的“女性”,充满批判性、对抗性、解放性的“女性”和“女权”。“性别”,并不是纯粹的人的性别,不是个人的性别,而是社会性的“性别”。现代西方的“女性”表述,对女人的意识和行为的解放提供了革命性的理论和开放性的思想,而同时,渐渐地也引发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反省和迷茫:何谓女性?女性何为?喻红用她的艺术实践表达了她作为当代东方女性,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表现,而她对“女性”的理解和感受却有别于西方和他人。



喻红一直持续地进行她《目击成长》的系列创作,“成长”对于一个女性来讲,是一个持续的梦与现实的过程,这里交织着个人、家庭、社会、历史的种种因素,交织着幻想、希望、感性、现实等等,男人的世界更多的是现实和社会的世界,而女人的世界往往是充满了个人和感性的色彩,但在喻红的艺术表达中,在《目击成长》的独特图式中,流露着在我们无法回避的大的历史社会背景下,作为女性的个人对生活、情感、行为、过程的种种安静而细致的感受和关怀。(王璜生|文)

 

(全文见《艺术世界》2011年4月刊)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