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3月 250 期


在异乡,在中国

——那些艺术圈的外国人


“你是谁?你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外国人!每个人都是外国人。我在中国,中国也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双脚在哪,屋顶就在哪儿。”

回到自主的即兴

照骏园|文



长期以来我们对韩国(当然也包括朝鲜,在此我所指的是民族文化的范畴,而非当今政治势态)一直抱有了一些偏见。在公共媒体出现的一些和韩国相关的新闻,诸如关于印刷术的发明等等,一度使我们对韩国产生了一种民族情绪上的厌恶,继而产生了对韩国文化的偏见,认为韩国的文化因为长期以来在政治上受到中国和日本的控制而成为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杂交。在文化人的圈子里,经常可以听到,“要了解唐代的文化,去日本;要了解明代的文化,去韩国。”这样的论调。这听上去有着悲天悯人的文化救赎的哀嚎其实也并非如此准确。

韩国民族是一个坚忍的民族。回看历史,在文化思想上吸收明朱子儒家影响的同时,韩国并非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其实在佛教造像、易学、医学、妓生舞乐等等方面韩国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的文化。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劣以及常年的战乱,韩国自古是敬畏“上天”与天地自然的,特别是在民间以巫俗为主的信仰加上万物皆有灵的神灵崇拜成为了主要文化发展的线索,更有学者认为韩国的传统艺术起源于巫,其文学舞蹈起源于古代的祭天仪式和巫乐(歌)中。最早的与此相关的记录出自《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众歌舞饮酒画夜无休,其无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韩国的巫文化,包括萨满文化至今在民间仍然保存得很好。

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想作一个为韩国民族文化史平反的讨论。在这里我想单说韩国的巫乐(Sinawi),因为它无论从聆听快感,还是音乐美学来看都是一流的音乐形式。我个人认为,韩国的巫乐可能是韩国巫文化中保存得最好、最能体现韩国先民对天地神灵敬畏的艺术形式了。当然,过去巫乐都是在祭祀中演出,现在则被搬上了舞台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其演奏的方式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早先的巫乐是巫师用来娱神的仪式舞蹈的音乐,它的演奏的长度是根据祭祀的需要而定的,并且器乐的节奏必须跟着巫师的步伐和动作而变化。如今的巫乐演奏因为没有了巫师的领衔则变成了一种即兴合奏的音乐形式。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韩国的巫乐从早先的烘托气氛的背景式即兴转变为了一种纯粹的音乐语言下的即兴,也就是从一种被动即兴的音乐变成了主动即兴的音乐。这差不多像为默片配乐的乐手突然没有图像了,于是他们从台下黑暗的角落被拉到了台上,处在光明之下了。没有了依据和参照使得他们不得不从音乐本身去找些使他们在台上可以从容存在的理由了。我相信,现在的巫师肯定不如以前的了,而音乐本身的形式则是能再现先古的神韵的。这也是我为何喜爱韩国巫乐的原因。



杖鼓的节奏在一种摇摆中变换速度与重心,太平箫气势苍茫,而弦乐器多委婉。印度音乐是一种大气而弥漫的音乐,是在一种迷失中升腾的音乐,韩国巫乐则是大气而不失委婉的音乐,它不迷失,并且它虽有民俗的成份,却毫无扭捏的民间的脂粉气。

听韩国巫乐你能感受到乐手们浸匿于演奏,充分地享受着演奏的快感。他们对于节奏的重复不厌其烦而恰到好处,对旋律的展开却从不吝啬,在适当之处总把气氛一次次带到高潮。这是全身投入忘我者才能达到的境界,是超我的演奏,所以也才能与神灵同游,其实听的人同样需要如此方能感受到其精妙之处。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