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12月 248 期


艺术·电视 
ART ·  TV

Page the World 特刊|《艺术世界》 与德法ARTE电视台特别合作

ARTE 是欧洲的文化类公共服务电视频道,目标观众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特别是
法国和德国人。ARTE 由三个分支组成:斯特拉斯堡的总部和负责节目制作、播出的另外
两个分支:位于巴黎的“ARTE Paris”和位于巴登巴登的 ARTE Deutschland TV GmbH。

ARTE 愿景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
洛塔尔·施佩特(Lothar Späth)而起。ARTE 的创始人相信一个联合电视频道将在文化层
面上拉近法国和德国公民的距离,并促进整个欧洲的文化整合。建立同时服务两个观众群
的电视台是电视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至今依然是个特例。

上海 8 频道的《诗与画》——专访编导达奇珍


达奇珍(左)与艺术家仇德树 达奇珍|图片提供
 

顾婧|文
达奇珍,1993 年至 1996 年《诗与画》栏目编导,上海资深电视媒体人


当得知我们想询问《诗与画》栏目的情况时,达奇珍很是意外,她笑着说,“这是交关(沪语很多的意思)年数以前的事体了。”二十年的时间在绝大多数行业看来短暂得简直不值一提,然而对于伴随着改革开放才发展起来的电视媒体,“诗与画”却是中国电视艺术栏目的“史前史”了。而今,当年的录影带因制式过于老旧已没有匹配的机器来播放,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上也找不到关于这个栏目的任何详细信息,主持人工作照与编导笔记随着数度搬迁早已不见踪影。然而,在那个打开电视机只有三五个频道的年代,这个布景简单、技术粗糙,甚至在今天看来呆板得有些滑稽的电视艺术栏目,却启蒙了一代文艺青年。《诗与画》只存活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只存活在达奇珍的口述历史里。

“垫片”一样的节目

1992 年底,达奇珍加盟《诗与画》,成了栏目自 1989 年 3 月创立以来的第三任编辑。栏目的前身是前一年开播的《诗歌
画》。她曾听人说起,将《诗歌画》改版为《诗与画》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将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屏幕前来,转移到文化艺术领域。片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上有谢稚柳题写的“诗与画”三个字,在《诗与画》八年的生命里,这个时长 30 秒的片头从未改变。

刚开始节目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蓝底打上唐诗,主持人跟着朗读就是了。傍晚 6 点 05 分的播出时间也很尴尬,人们要不就还在回家的路上,要不就在厨房里忙进忙出。有时甚至因为前一档节目拖延了时间,就不由分说地将《诗与画》原本十几分钟的片长,在播出两三分钟后一刀切掉。




《诗与画》栏目截屏


《诗与画》一直是台里最不起眼的栏目之一,按照达奇珍的说法,就像“垫片”一样填填空档,自然也就没什么人愿意长呆在这里。不过当所有人都避之不及时,这位即使在文革年代都不忘习字弄花的“文艺女青年”却主动请缨,从《每周广播电视报》调入《诗与画》栏目组。

虽然谈不上有什么雄心壮志,但达奇珍还是希望自己的栏目有点“与众不同”,至少样式上不能承袭旧制。第一步便是要固定栏目片长,在她和同事们的坚持下,也伴随着中国电视节目的规范化进程,《诗与画》总算能保证每集 10 分钟的播出时间了。

老观众们依稀还能记得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西洋名画时的那种欣喜。尽管 800P 磁带呈现出的画质还很模糊粗糙,但是毕竟单调的蓝屏已被一幅幅历史名画所取代。不过,恐怕观众们不曾想到的是,他们所见乃是栏目组对着挂历画册甚至连环画翻拍而成的画面。“在那样的年代,一卷印刷着拉斐尔画作的挂历就是做节目的宝贵素材了。”达奇珍说着不由自主地瞟了一眼身后家中的大书柜,书柜里摆满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各种印刷精美的图书与画册,其中一套数十册的《世界美术全集》很是抢眼。

一名主持人,两名编辑,加上临时抽调来的摄像就是栏目的整个制作团队。与达奇珍搭档的编辑叫邬文磊,二人分工倒也明确而默契,开朗的达奇珍主管联络与策划,而内向的邬文磊则负责后期编辑。因为是“垫片”栏目,所以分配给《诗与画》的制作经费和技术力量也总是相对有限和薄弱,达奇珍至今仍对某些节目拍摄不到位而深感遗憾。后来,编辑和主持凭借着自身魅力,邀来了台里最好的摄像来拍摄,这才改善了画面。

早先录制时,主持人端坐于一块蓝色背景前,事实上,这块蓝色的背景是演播室唯一的道具,布光也只能靠头顶上的几盏射灯。后期制作时,编导则会把人像抠下来,叠在画片上。后来有了些自己搭建的布景,就是 20 年前影楼里流行的那种,主持人坐在假窗前,窗外有几株绢花。

最早的主持人是方雨桦和如今家喻户晓的曹可凡。达奇珍加入时,曹可凡已离开栏目,方雨桦挑起了大梁。达奇珍很爱与方雨
桦合作,因为方雨桦录节目从不“打格楞”(沪语即结巴),一上午能录 8 至 10 集,很少有主持人能像她这样一气呵成。原来方雨桦有自己的小诀窍,她总是事先在家朗读稿子,并用卡带机录下来,于是到演播室里,她只消带着耳机边听录音边复述即可。不过这窍门看似简单,却绝非谁都学得会的。达奇珍说:“其他主持人只要一听见耳机里的声音,就连话都不会说了。”此外,方雨桦总是在私底下做足了功课,如制作扬州八怪的节目,书面文字稿由电视播出非得要稍作口语化加工才能更通俗易懂。她就想方设法找来相关书籍阅读,在原先文字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补充了一些鲜活的细节。

方雨桦的职业与敬业是全方位的,她还常常自带香烟到台里分给灯光师,为的是让师傅尽可能打出使自己显得更漂亮的灯光。而最令达奇珍印象深刻的还要数方雨桦那满满一个大衣柜的服装,“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生活还不是很富裕,一般人只有几件替换衣服,而方雨桦却有满满一衣柜的服装,并且这些出镜服装都是她自己掏钱买的。化妆也是她自己来。”

除了曹、方二位,《诗与画》还将原上海科影厂配音演员王玮推到台前。王玮因其独特而浑厚的嗓音被后来许多栏目看重,而他首先正是在《诗与画》中崭露头角的。


(全文见《艺术世界》2010年12月刊)

 




《诗与画》栏目截屏
 

◤上海电视台 8 频道《诗与画》栏目

《诗与画》,1 9 8 9 年底至1996 年初播出于上海电视台第八频道。播出时间为每周一三五日晚 6 点 05 分,片长10 分钟。这个鼻祖级的中国电视艺术栏目,启蒙了一代热爱文艺的人,其中 50 集的西方艺术史系列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曾任主持人有曹可凡、方雨桦、王玮等,曾任编导有达奇珍、邬文磊等。

» 返回文章列表
阿东 于 2012-3-21 14:55:24 说
我曾经住在祥德路26弄2号,就是傅筱庵被刺的那栋楼。山阴路祥德路的朋友聚过来!
齐齐 于 2011-12-6 10:28:04 说
我住祥德路2弄1号整整31年,因年龄比达女士小7岁,很多往事没她知道的多。但我大姐说:此文真实性占70%左右。达女士是我三姐(68届)小学的同班同学。此文我哥我姐看了很难过,觉得伤害了我们的情感。很想问问达女士:既然写的是真人真事真姓名,为啥不采访当事人?作为资深媒体人士,这样写对不对?
姚岚 于 2011-11-2 3:47:39 说
我是新一代山阴人,正在大陆新村33号筹备建立一个社区家庭阅读馆,沿续山阴路的文化气质,非常希望能够邀请达女士参加我们的开馆日活动,盼联系。15921874326
匆匆过客 于 2011-8-4 21:18:45 说
想与达女士联系的人可将自己的邮箱发布出来,否则她怎样与你们联系?
《我的弄堂往事》中的真实人物 于 2011-7-8 13:02:50 说
我是达奇珍的《我的弄堂往事》中提到的人物之一,我和她是多年邻居,偶尔看到这篇文章,非常高兴。希望达奇珍女士给我的信箱写信,我现住海外,但每年都回上海至少两次,希望能够与她再叙!
张伟波 于 2011-6-10 16:07:56 说
看了达奇珍的<我的弄堂往事>后才知道我们是祥德路2弄的邻居,但时空不同,我是去年才买的那里的房子,很想了解更多的故事,望能通过网络结识达女士,能给我她的E-MAIL吗?谢谢.
胡涂 于 2011-3-17 19:37:19 说
杨先生,我是达女士的朋友,请你先把你的邮箱告诉我,我会让她给你回信的
杨继良 于 2011-2-19 7:56:03 说
我曾在山阴路274弄住多年,我一段故事想讲给达奇珍听。我现在美国,已经80岁了。盼告email地址。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