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蕾|文 上海电子艺术节|图片提供 媒体时代,虚拟也真实 上海电子艺术节(eARTS)今年已做到第三个年头。虽然世界进入“媒体时代”已成为共识,但在中国,“新媒体艺术”这个名词仍属“小众”。毕竟西方从古典艺术进入现当代艺术经过了两个世纪的充分发展,再随着科技的更新,自然衍生出“新媒体艺术”,而中国用二三十年时间跃入这股潮流,虽然已经有一批国际化的优秀艺术家和国际交流展,但大众的接受度仍处于“缓冲”状态。在这样的气氛中,eARTS的坚持确属不易,甚至在2008金融危机后一度被传言停办。因此当本届艺术节在东方明珠室外广场绚烂开幕,足以让关注新媒体艺术的人们额手相庆。  尼克•爱文柯(Nick Ervinck)《KOROBS计划,上海当代艺术馆》,数码图形,2009年
 白南准(微型启示)(Enlightenment Compressed),装置,1994年
 缪晓春《坐天观井》3D电脑动画,2008年
2009年的eARTS不同于前两届偏重新锐展览的一般做法,显示出一种新的企图,以“系统更新”(System Updating)为主题,分为三大项目板块:“eARTS BEYOND—上海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完美幻觉—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以及“新媒体考古—学术研究项目”。“eARTS BEYOND”策展人张尕此次邀请到近十家媒体艺术画廊的四十余件作品,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内的两层展厅展示了从西方的白南准、比尔·奥维拉到中国的张培力等媒体艺术先驱的旧作,当然也包括几位年轻艺术家的新鲜味道,是一次普遍化而不失水准的展示。“完美幻觉”在毗邻上海美术馆的上海当代美术馆(MoCA)进行展示,由两位“80后”年轻策展人操刀,以中国和比利时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展示为主,仅有十几件作品,但其中现场互动作品近半,是三个项目中最“好玩”的一个。“新媒体考古”这一学术研究项目的加入,表现出eARTS希望持续、深入地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做些实事的意图,项目主持人李振华也已被聘为2010年电子艺术节的总策展人。 媒体记录:时间的痕迹 “eARTS BEYOND—上海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的作品时间跨度达到40年,几乎贯穿了媒体艺术史的轨迹。最早的作品是1965年约瑟芬·库苏斯(Joseph Kosuth)的霓虹灯作品《五个五(致Donald Judd)》。JAMES COHAN画廊此次送展的白南准(Nam June Paik)作品《微型启示》(或译《电视佛》)作于1994年,尺寸仅有13×19×17cm。一个5寸的电视屏幕和一个手掌高的小金佛面对面摆在一处角落齐胸高的展台上,在灯光暗淡的展厅内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停下来靠近看,观众会惊异地发现自己的脸被投射在“佛”对面的电视屏幕。这件作品在技术上采用了非常简单的小把戏,但讨论的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包括东西方文明对比与联系的隐喻、与时间有关的“实时”概念,以及对观众心理投射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