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11月 247 期

我不在逛展,就在去逛展的路上。逛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状态。

我们逛在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与艺术家相遇于布展现场,上演一场“排演的排演”;我们逛在比利时当代电影展,边观影边与导演聊天,感知欧洲人眼中的北京城;我们逛在读图的世界,张望其他地区的艺术界动向,记录彼地的骂声与赞扬;我们逛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听孟京辉讲戏剧理想与无奈;我们逛在巴林王国,与那里的普通人相逢于海……
 

在清风云淡、空气中飘散着悠悠桂花香的时节,《艺术世界》11月刊与读者们一同启程,开始一段艺术界的闲逛之旅。
围绕谁房间的旅行——记比利时当代纪录电影展(节选)


《围绕我房间的旅行》(Voyage Autour de Ma Chambre )剧照

张小船 | 编辑

“退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位电影作者唤起一些或虚或实的疆域和旅行。使用经年累积的影像和充满诗意的画外音,比利时纪录片《围绕我房间的旅行》(Voyage Autour de Ma Chambre)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探询了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的困难。”而比利时的位置恰在欧洲的中心,它确实太小了,小到它的电影工作者们不得不将好奇而不知疲倦的镜头(以及躲在镜头背后的那双眼睛)伸向它自己以外的世界:巴黎、马赛、阿尔及尔、布加勒斯特、香港、北京、孟买、泽布吕赫港口、卢旺达、巴尔干地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刚果、巴西、哥伦比亚丛林腹地……当然,布鲁塞尔永远是中心点。就像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Olivier Meys)所言:因为建国的历史只有 180 年,因而比利时人并无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也不容易局限于此,他们乐于发现不同的文化,open——开放性也意味着可能性。

9 月,《艺术世界》与 CIFA(中国独立影像档案馆)在上海举办了“比利时当代纪录电影展”。在这里,我们邀请了几位观众和我们的记者一起,撷取几个城市的浮光掠影,以分享这次视觉的游逛。每次推开一个房间的门,里面都藏有一段旅行,是导演的,也是观众的。



布鲁塞尔

影展开幕日特别放映的默片,特邀导演洛朗·万兰克(Laurent Van Lanker)剪辑,由比利时“季节漫步走”乐队为其现场配乐。展示了布鲁塞尔城市建筑及其“中产阶级化”过程。其中包括 1958 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影像,一组 2000 年拍摄的关于重新翻修世博主建筑“原子球”(Atomium)的摄影作品,以及用新媒体方式虚构马提尼塔(The Martini Tower)“倒塌”的影像作品。


观众甲:陆晨,男,顶楼马戏团乐队主唱

默片和音乐是不是必须有关系?我们对默片寂寂无声的憎恨深藏心底。它为啥不出点声,它的冷漠暗示出一种高高在上的轻蔑。那我们就给它来点爱吧,来点颜色,来点温暖,我们受阻的自尊心被无限扩大。给整部电影涂满颜料是我们必须抢夺的权力。在欣赏比利时乐队“季节漫步走”为一部以 1958 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影像素材特别剪辑的默片做配乐的时候,我为乐队精湛的油漆工艺衷心喝彩,但也不时感到尴尬。红娘的精彩努力是因为相亲双方都不太自在。也许不是双方,只是观众。我不会说电影中的音乐是不重要的,可是为一部默片配乐的念头是荒唐的。我们的爱经常用于伪装我们的占有欲,眼望默片,我们这些在黑暗中等待的人感觉自己的爱被压制了,被压抑的爱只会带来罪恶,当然,人性本善。



印度泽布吕赫港口
艾利亚斯·格鲁特斯(Elias Grootaers),《并非飘摇而是沉溺》(Not Waving, But Drowning ),2009|DV|彩色/黑白|52 分钟

影片以非常诗意的方式记录了那些滞留在泽布吕赫港口的印度难民,在他们被羁押期间对时间的体验。在偷渡去往英国途中,他们被截留在被精确规划的非区域性地带,正好毗邻这个比利时滨海小城的观光区。慢慢地,和他们一起,我们也失去关于时空的全部概念。

观众乙:余权,华师大纪录片靠谱博士男

一组穿插影片首末的并列镜头总是在我脑海中浮过:一群在落日余晖映射下雀跃腾飞的海鸥,同一块不停地在雨水敲打下的玻璃
窗户……导演艾利亚斯·格鲁特斯(Elias Grootaers)对此做了一个比喻:这是门和门枢的关系。表面上非常零散,但是,自由
意愿的象征总是被紧紧地套牢在这片美丽的泽布吕赫港口的无人区。

无人区上关押着印度难民。镜头从身体的局部出发,吃苹果的嘴、被自来水冲洗的手、一个背影的局部、一张仰靠在墙上的侧脸,一批接着一批的难民来去,镜头也循环地表现这种状态。没有人物,只有被剥离了政治身份的作为物理存在的身体。我们猛然发现,这种抽离政治环境的身体,不能参与传统意义的文化、规范与经验的创造,正如那个不停出现的给他们送饭的白色身影,时间开始被吃饭来诠释,开始被物化,开始慢慢地被消逝,直到影片中出现的一个有意歪倒的镜头——天地玄黄,一切,开始乱套。

一日长于百年——这是一个置身社会中的人从难民身上获取的整体的时间体验。时间影像是影片中最主要的美学风格,诗意化的
呈现,凝炼出对政治难民的深刻关怀。艾利亚斯娴熟地运用纪录电影的语言规则,将摄影机化作修长而灵敏的手指,在单调乏味的琴键上,演奏出诗一般的旋律,同时,也引领我们对身份、政治和时间的思考,表现手法自然纯净,令人回味……




北京

奥利维耶 / 张亚璇(Olivier Meys & Zhang Yaxuan),《前门前》(A Disappearance Foretold ),2008|DV|彩色|86 分钟
关于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曾经繁华,之后衰落的老街区的改造。拍摄者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跟踪记录了这里正在变成记忆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里积蓄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如一幅拼图,它描绘出了一个老社区逐渐解体的过程,以及在一种坚硬的现实面前,生存的趣味和艰难。它呈现变化,也让人意识到,消失意味着什么。



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工作照

(全文见《艺术世界》2010年11月刊)

» 返回文章列表
Hanna 于 2012-2-27 2:27:52 说
Your post catrpues the issue perfectly!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