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11月 247 期

我不在逛展,就在去逛展的路上。逛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状态。

我们逛在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与艺术家相遇于布展现场,上演一场“排演的排演”;我们逛在比利时当代电影展,边观影边与导演聊天,感知欧洲人眼中的北京城;我们逛在读图的世界,张望其他地区的艺术界动向,记录彼地的骂声与赞扬;我们逛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听孟京辉讲戏剧理想与无奈;我们逛在巴林王国,与那里的普通人相逢于海……
 

在清风云淡、空气中飘散着悠悠桂花香的时节,《艺术世界》11月刊与读者们一同启程,开始一段艺术界的闲逛之旅。
逛地铁

逛地铁
韩松 | 文
栏主:常年潜伏在新华社内的科幻异端无间人。

九月上旬,成都第一条地铁线通车。当地媒体像过年过节一样,大篇幅报道,充满狂欢气氛。人们兴奋地引用着庞德的诗句,畅想着坐地铁去喝下午茶,预言地铁附近的商店将迅速“蝶变”,“穿裙子的顾客会增多”,因为坐地铁嘛,面对的目光一多,会让人更加重视仪容仪表,特别是女性。地铁开通的当天,有一万五千名成都人去坐着尝鲜,早上九点发车,六点就有人来排队了。有一对老两口,怕错过了首发,一夜没睡好。有的人说:“终于见到传说中的地铁了!”地铁沿线安放了多如星星的监控探头,仅天府广场站就有一百多个,有一对老夫妻走散了,通过监控录像,民警一分钟内就帮助他们重逢了。还有女青年选择坐地铁给男朋友送生日蛋糕,好浪漫。一位七十多岁的李先生在地铁里不停拍照。一对双胞胎姐妹不停地在车厢里大摆 POSE。有个脑血栓偏瘫的八十一岁老太,很久没出门了,硬要女儿推着她去坐地铁。还有一个患老年痴呆症的九十岁老太,闹着要出去玩,也被家人推上了地铁。地铁司机很兴奋,以至于到站刹车刹过了站,赶紧倒车,又通过喇叭向乘客道歉。地铁乘务员选的都是帅气漂亮的小伙姑娘,有一个孕妇挺着大肚子挤上了地铁,替肚子里的孩子给老公发短信:“爸爸,我们在地铁上,我们很洋气!”这种气氛太行为艺术了。

实际上,不仅是成都,整个中国,都在拥抱一场地铁的狂欢。预计到 2020 年,全国地铁等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 6100 公里,创下世界纪录。这的确为各种新的艺术节目提供了展演的新平台,已经有人在地铁里跳钢管舞和抱着塑料人偶亲吻了。地铁作为都市的符号,而且是充满现代技术味儿的道具,颇具有这种表演气质。最初地铁只是与首都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交响乐的。普通百姓无缘欣赏。而现在,地铁大众化、平民化了,就像街头跳交谊舞的。有人打招呼都这样的:“今天你地铁了吗?”地下空间形成了一个新演艺厅,三教九流的人物粉墨登场,这就跟吕克·贝松 1985 年拍摄的电影《地下铁》一样,在地铁世界中,从小偷到音乐家都有,每个人都在兴高采烈地演出……地铁亚文化渐然形成。台湾漫画家几米画出了《地下铁》,讲一个失明的小女孩,战战兢兢搭乘地铁,回忆、拼凑、感觉、摸索这被黑暗笼罩的世界。《地下铁》很快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转录成了广播剧和音乐。2003 年,香港据此拍摄了电影《地下铁》,由王家卫担任制片,梁朝伟、杨千嬅、张震、董洁、范植伟等出任主演。 2006 年,陈家霖执导了 92集电视剧《地下铁》,主演有林心如、霍建华等。实景在杭州、南京的地铁中拍摄。有关地铁文化的书籍,比如“地铁伴读丛书”,以及《搭地铁玩北京》、《搭地铁玩上海》等旅游手册,还有《地铁幽光》、《最后一班地铁》等小说、散文,也都出版了。2010 年,一本以地铁为标题的随笔集《佛祖在一号线》一面世便成为畅销书,作家李海鹏也许想的是,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上,芸芸众生终会悟道。歌手李宇春有一首歌叫《漂浮地铁》,她伤感地咏唱:“ We are half a world away ”(大意就是说走下地铁后人们就天各一方、互不相知了)。另一名内地歌手陶钰玉则在《深夜地下铁》里唱道:“地下铁的轨道,孤单单的心跳;一个人的背包,装满太多问号。”钟汉良的《地下铁》唱道:“伦敦地下铁听古典乐,回到爱你第一夜。巴黎地下铁听爵士乐,你的爱情我在纪念。纽约地下铁听灵魂乐,你一个人很可怜。北京地下铁听摇滚乐,我又想起你的誓言。香港地下铁听流行乐,我别再浪费时间。台北地下铁不听音乐,我一个人的明天。”但我还是看到了一个美国人写的《灾难逃生指南》,他在文章中列出了十余种城市可能遭到的袭击,其中,地铁遇袭被排在核袭击和地震之后的第三位。他写道:“在一个正常的日子里,在纽约地铁都可以有六种死法。”——死在地铁里,这即将是艺术家们挖掘不尽的新主题吧。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