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瑞士:山峦文化Giant Mountain, Delicate Culture
Page the World 特刊|《艺术世界》 与瑞士《Du》 杂志特别合作
尤勒斯 · 斯皮纳奇(Jules Spinatsch):景象 S1,瑟福斯(Serfaus), 200618 世纪在英国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神话塑造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为之神往的世界。瑞士人则在阿尔卑斯山里成功建立了雷杜伊(Réduit)防御系统(译注:19 世纪为防御普鲁士的进攻而修建的防御工事)的神话。山岳研究学者容 · 马修(Jon Mathieu)为我们讲述了山崖上的诗篇。米歇尔 · 博伊姆(Michael Böhm)|文 杨成|译容 · 马修先生,自从 18 世纪开始,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就被视为浪漫风景的典范——这是瑞士文化有意识的输出吗?对于这种传播的动力我更倾向于是来自需求方的。18 世纪,对大自然的崇拜逐渐兴起,瑞士则被推向了这股潮流的中央,瑞士人当初并不反对,当然事实上这个现象是由英国、德国、法国这些西北部欧洲大国的精英们推出的。当时,“瑞士”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了瑞士以外的地区,通过 19 世纪的公众媒体, 其中包括但不仅仅是约翰娜 · 施皮里(Johanna Spyri)的小说《海蒂》(Heidi),使得瑞士作为浪漫风景的代名词传遍了世界。小说于 1880 年至 1881 年间首次出版发行,至今已被译成 50 多种语言,并多次被搬上荧幕。1974 年出现了可能是最为著名的《海蒂》版本。这是由高畑勋和宫崎骏制作的动画片,作品表达了工业化社会中深受现代化折磨的阶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最大的出口产品并非具有美名的风景,而是一个山区故事。然而世界范围内还有大约 200 个与“瑞士”有关的名词,仅在德国就有超过 60 个…………其中一些同样与风景有关,但却没有或者很少和山有关系。这一方面展示了瑞士风景在全球范围内的魅力,同时也展现了其因地制宜的特性。以印度为例,1964 年的电影《合流》(Sangam)带动了一股趋势: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夫妇在伯尔尼附近阿尔卑斯山的新婚旅行。然而阿尔卑斯山被上演成为爱情故事设定的传统背景,如同在油画、照片以及明信片上克什米尔山区那样。瑞士的山区景色在近代早期的莫卧儿帝国正是这样的形象。同样海蒂的故事也被不同地解读:生活在美国、德国、瑞士的移民与后代们在他们聚居地努力地寻求着接纳,而海蒂则能为他们带来传统的感受。在日本,海蒂却始终是一个关于无忧无虑的童年的主题。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浪漫景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对于神圣、完美的自然的追求从未改变,而这一美景也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并且不断吸收着新的元素。是适应性使它得以融入所处的环境中吗?在接受的过程中,受众的兴趣永远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时代背景也很重要。就拿英国人来说吧,19 世纪时的英国人对于阿尔卑斯山的旅游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们几乎将这里视为一块殖民地,每次征服一个山峰他们都会疯狂地欢庆。而对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德国人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国家竞技场,纳粹们经过顽强的奋斗攀登上顶峰——或者英雄般地走下来。登山英雄让人们想到了早先无处不在的、对于阿尔卑斯山的恐惧,这种恐惧曾在 18 世纪影响到了阿尔卑斯山浪漫的形象。通行的说法是,欧洲人对阿尔卑斯山的探索消除了人们的恐惧,但这仅仅是真相的一部分。尽管许多 1750 年以前的文章中都有旅行者对阿尔卑斯山心存恐惧的证据,但在此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其他的例子: 16 世纪的一些新拉丁语旅行诗篇就描述了轻松愉快的登山旅行,人们在山上采摘植物、享用奶酪。17 世纪的巴洛克时期,这座“混乱的”山脉既有反对者,也有支持者。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容否定的:1750 年到 1790 年之间,关于瑞士的游记增加了八倍之多,而瑞士这个国家也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同时,文化精英们也开始力将这种“欢愉的惧怕”(delightful horror)变得高雅:山景变成了一幕近乎神圣的戏剧。恐惧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进入了一个充满了艺术构想的阶段。(全文见《艺术世界》2010年10月刊)
上:伯恩哈德 · 艾德迈尔拍摄的瑞士最大的冰块。水流将 23 公里长的阿莱奇冰川(Aletschgletscher)塑造成了沟壑状冰山地貌。中:冰崖消失。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帕吕冰川(Palügletscher)的冰崖几乎完全消失了。融冰形成的溪流突然出现在冰崖中。下:雪崩。积雪以 300 km / h 的时速从山上翻滚而下。(扬 · 格罗斯,Yann Gross,《拉维娜》 , Lavina)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