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在收藏亚洲当代艺术中的系统工作。鉴于北京收藏家管艺在会前突然“失踪”,大名鼎鼎的瑞士收藏家 Uli Sigg 与诸多公共艺术机构在一起,难免显得势单力薄。不过,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可以与任何公共美术馆媲美。作为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的鼻祖,Sigg 有自己的收藏体系,至今从未出售过任何一幅作品,此外他还担任着诸多公共美术馆的亚洲当代艺术顾问,并常年将自己的藏品借给各大美术馆展出。Alexandra Munroe 将公共美术馆的收藏称为“收藏的收藏”(collection of the collections),即基于私人收藏而形成的收藏。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现当代部主任 Simon Groom 博士举例印证了这一说法:“一位顶级伦敦画商刚刚将725件作品捐赠给苏格兰国立美术馆及泰特美术馆。这些作品涉及二十五六位艺术家,其中包括当代艺术界最响当当的名字,如戴安·阿勃丝、安迪·沃霍尔、博伊斯等。”就此 Sigg 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希望我的藏品终有一天还是能回到中国,至于以何种方式—是捐赠给公立美术馆,还是自己建立机构运营,暂时还没有考虑,这毕竟是几年后的事儿。”
“上海当代”现场崔正化的气球装置 ShContemporary|图片提供
可进入式的大型装置艺术,为巴塞尔艺博会营造了与观众的良好互动,值得“上海当代”借鉴。 Art Basel|图片提供
曾参加过第一届“上海当代”的 Simon Groom 博士话里有话:“第一届和现在的感觉很不相同。三年前,在上海开画廊呼声很高,所有人都很兴奋,认为上海将成为国际艺术的下一个目的地。三年过去了,这些无一实现,‘上海当代’没有之前那么繁忙,也少了很多国际上重要的画廊来参展,许多那时参与讨论的上海机构都消失了。这非常有趣,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失败。不过反过来,你也能说这是另一种或许与众不同的发展,可能会树立一个全新的榜样。”
尽管不曾明说,但参展画廊以实际行动投出了自己的一票,多家画廊纷纷表示已申请了 2011 年的 Art HK(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 免销售税的政策固然对于画廊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却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正如 Galerie Eigen+Art 的主管 Kerstin Wahala 所说的那样:“对于我们这样拥有 50 年历史的老牌画廊来说,参展经验无数,早已对各种艺博会的税额心平气和,免税并不是最重要的选择理由。”真实的原因是,今年 Art HK 全方位的成功巩固了其在亚洲艺博会中的领军地位,甚至被寄予了成为“下一个巴塞尔”的厚望,各地画廊跃跃欲试。
上海当代走向何方?
一些反思或许有助于上海当代捍卫其在亚洲艺术界的地位。Malfatti 一再强调立足上海、整合亚洲区域以应对高度国际化的Art HK 所带来的压力。区域化的策略本没有错,只是区域化与全球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艺博会的最终目标乃是于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张力。然而反观此届上海当代,就作品而言,整体仍以架上和雕塑为主,缺少装置、影像等新形式,重量级的国际作品数量比较有限,国内藏家及大众因此很难在这个平台上获悉当代艺术的前沿趋势。
此外,上海当代更像是一件艺术圈内部的事情,超然于社会之外。对 VIP 藏家的重视或可凸显这一平台的专业性,但同时也难免冷落了新近藏家以及普通的艺术爱好者。为期 5 天的上海当代艺博会,除最后两日向公众开放外,前三日均需凭 VIP 门票入场。尽管分时段入场已成为各大艺博会的惯例,但如此“偏心”的安排却是绝无仅有:赫赫有名的巴塞尔除开幕前一日需凭请柬入场外,其他时间均向观众开放;在今年 Art HK 的 6 天展期中,也仅有前两天是贵宾专场。诚然,VIP 藏家的到来是吸引画廊的有力要素,然而对于那些知名度较高的画廊来说,期待并不止于这300 位藏家。VIP 藏家比较固定,是既有资源,在巩固既有圈子同时,画廊更希望在圈外有所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