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10月 246 期


瑞士:山峦文化
Giant Mountain, Delicate Culture

Page the World 特刊|
《艺术世界》 与瑞士《Du》 杂志特别合作

2010 ShContemporary 重构中的上海当代

顾婧|文


今年的夏天来得晚,也去得晚。9 月中旬的上海依然烈日炎炎,一派盛夏景致,仿佛是为当代艺术回暖的期望写下注脚。

9 月 8 日至 12 日,第四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ShContemporary,以下简称上海当代)如期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共有 83 家画廊,近 3 万人次参观了此次艺博会。此次艺博会的论坛发言人之一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高级策展人Alexandra Munroe 对此届“上海当代”作出如下评价:“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比这一地区的其它博览会都显得更凌乱,但同时也更前沿,更年轻化,更具有实验性。”



“价值重构”特展上,澳大利亚土著画家 Rammey Ramsey 的土地绘画,实现了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转换。ShContemporary|图片提供


“价值重构”

“上海当代”短短的四年发展伴随着历史上艺术市场最为剧烈的起落,从价格疯狂飙升到泡沫的破灭,再到目前流露出的回暖曙光。所以当问起“上海当代”的创始人及推手 Mauro Malfatti 四年历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这个英文流利的意大利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经济危机”。这个在一般情况下看似敷衍了事的答案,此时此刻从他口中说出却是如此发自肺腑。

艺术市场泡沫破灭后,艺术品价格大约下跌了一半,于此时引入除经济之外的其他考量标准的确是个完美的契机。本届“上海当代”发现单元的主题为“价值重构”,去年的主题则是围绕当代艺术自身进行探讨。论题从艺术本体论转向市场,清晰地反映出经过 2009 年的拐点,“上海当代”对艺术市场的持续看好。正如策展人秦思源所说,经济危机对艺术市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场风暴会淘洗掉那些质量不高的艺术,使真正优秀的艺术得以保留下来。这位精通中英双语的混血儿甚至引用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表达他的观点。

“价值重构”特展由秦思源联合 Mami Kataoka 和徐文瑞共同策划,推介了许多探讨艺术价值的作品。澳大利亚土著画家Rammey Remsey 描绘家乡的土地—150 年前,这片土地被白人殖民者无情掠夺,尽管失去土地也由此失去生计,但通过售卖关于土地的画为生,艺术家保持了某种与土地的象征联系。又如一个由赵半狄发动全国一万名青少年参与的庞大项目。该项目旨在以儿童创造的绘画、雕塑、录像、行为等形式的艺术品,置换一座孤老院,从而实现艺术对现实的重构。现场参与该项目的男孩说,每张儿童画售价 2 万元,展会第二天已基本售罄。此外,在布展上也与去年有所不同,去年大型装置艺术居多,空间较自由开放,今年的布展则规划了观展导向。与展览同主题的论坛由田霏宇主持,围绕“艺术品价值创造”及“艺术品价值确认”两方面展开。


“收藏的收藏”

另一重量级论坛是“收藏亚洲当代艺术:收藏什么、何时收藏、如何收藏?”,由侯瀚如主持。论坛探讨收藏的公共性问题,私人的收藏喜悦如何为公众所分享,并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尽管侯瀚如一再声明自己对艺术市场毫无兴趣,且一开始并不乐意参与“上海当代”,但经过再三考量,他觉得“越是市场的事情,越要在内部把这种声音表达出来。”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在收藏亚洲当代艺术中的系统工作。鉴于北京收藏家管艺在会前突然“失踪”,大名鼎鼎的瑞士收藏家 Uli Sigg 与诸多公共艺术机构在一起,难免显得势单力薄。不过,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可以与任何公共美术馆媲美。作为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的鼻祖,Sigg 有自己的收藏体系,至今从未出售过任何一幅作品,此外他还担任着诸多公共美术馆的亚洲当代艺术顾问,并常年将自己的藏品借给各大美术馆展出。Alexandra Munroe 将公共美术馆的收藏称为“收藏的收藏”(collection of the collections),即基于私人收藏而形成的收藏。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现当代部主任 Simon Groom 博士举例印证了这一说法:“一位顶级伦敦画商刚刚将725件作品捐赠给苏格兰国立美术馆及泰特美术馆。这些作品涉及二十五六位艺术家,其中包括当代艺术界最响当当的名字,如戴安·阿勃丝、安迪·沃霍尔、博伊斯等。”就此 Sigg 先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希望我的藏品终有一天还是能回到中国,至于以何种方式—是捐赠给公立美术馆,还是自己建立机构运营,暂时还没有考虑,这毕竟是几年后的事儿。”


“上海当代”现场崔正化的气球装置 ShContemporary|图片提供


可进入式的大型装置艺术,为巴塞尔艺博会营造了与观众的良好互动,值得“上海当代”借鉴。 Art Basel|图片提供


一切为了艺术交易

诸如此类的学术探讨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当代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也是吸引画廊、藏家等各方的重要手段。诚如 Malfatti 所言:“一个充满各种活动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也是藏家的希望。他们大老远来到上海,可不仅仅只为购买艺术品。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能在一个艺博会里待多久呢?五六个小时?10 小时就是特例了。你在艺博会里待得久,是因为希望能在这里看到各地的画廊及博物馆,期待有趣的会晤,参加有价值的活动。”

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刚刚过去的当口,市场走势仍不十分明朗,类似的安排和努力便更为重要。秦思源说得很直接:“如果市场好的话,我们可能不需要这么费心思地搞‘发现单元’,这两年也无需给 300 位 VIP 藏家提供5星级酒店了。”尽管为 VIP 藏家提供星级酒店在国际艺博会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但也可见其用心。此外,三张价值两千万元人民币的莫兰迪画作,成为了吸引公众眼球的杀手锏。

不过,“上海当代”主办方及策展人的各种努力,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促成艺术品交易。艺博会毕竟是个商业平台,销售成绩才是硬道理。

今年“上海当代”的成交情况与各界预期基本符合,稳中有升。预展一开始,从长征空间便传来成交的信息:艺术家展望于 2006年完成的一件雕塑作品在第一时间被一位台湾藏家购得,紧接着朱昱的两幅作品被一位上海藏家收入囊中;常青画廊一直以来广受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印尼藏家关注,Antony Gormley 的新作以 26.5 万欧元左右成交;大未来耿画廊拥有此次上海当代上面积最大的展位,画廊强力推出许江和苏笑柏的作品,许江的“又见葵园 ”系列在展会第二天已售出 95%;柏林画廊 Galerie Eigen+Art 带来的 Neo Rauch 的《频道》(Kanal, 1995)以 6位数被订购;来自伊斯坦布尔的Cagla Cabaoglu画廊所展出的全部作品均出售给北京及台北的博物馆。


不如从前“繁忙”

这是香格纳画廊第四次参加“上海当代”艺博会了。当问及对此届上海当代的感受时,香格纳画廊的陈艳说:“这两年相对人气不旺,可能由于大环境,很多画廊都没有来。”

具体的数据分析,或许有助我们判断。2007 年和 2008 年参展画廊数量均接近 150 家,2009 年受整体局势影响,参展画廊锐减了约一半,今年尽管市场预期较好,但参展画廊数也只比去年增加了十几家。更重要的是,参展画廊在地域结构上也有所改变,2009 年真正远道而来参加的欧美画廊只有 20 家,这个数字今年更是下降到 17 家,而 2007 年和 2008 年则分别有 58 家和 47家(这些统计数字不包括在中国开设分支画廊的国外画廊),相应增加的则是国内及亚洲其他地区的画廊。这一趋势既可以说是“上海当代”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或定位亚洲的务实姿态,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画廊不看好“上海当代”。

曾参加过第一届“上海当代”的 Simon Groom 博士话里有话:“第一届和现在的感觉很不相同。三年前,在上海开画廊呼声很高,所有人都很兴奋,认为上海将成为国际艺术的下一个目的地。三年过去了,这些无一实现,‘上海当代’没有之前那么繁忙,也少了很多国际上重要的画廊来参展,许多那时参与讨论的上海机构都消失了。这非常有趣,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失败。不过反过来,你也能说这是另一种或许与众不同的发展,可能会树立一个全新的榜样。”

尽管不曾明说,但参展画廊以实际行动投出了自己的一票,多家画廊纷纷表示已申请了 2011 年的 Art HK(香港国际艺术展)。Art HK 免销售税的政策固然对于画廊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却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正如 Galerie Eigen+Art 的主管 Kerstin Wahala 所说的那样:“对于我们这样拥有 50 年历史的老牌画廊来说,参展经验无数,早已对各种艺博会的税额心平气和,免税并不是最重要的选择理由。”真实的原因是,今年 Art HK 全方位的成功巩固了其在亚洲艺博会中的领军地位,甚至被寄予了成为“下一个巴塞尔”的厚望,各地画廊跃跃欲试。


上海当代走向何方?

一些反思或许有助于上海当代捍卫其在亚洲艺术界的地位。Malfatti 一再强调立足上海、整合亚洲区域以应对高度国际化的Art HK 所带来的压力。区域化的策略本没有错,只是区域化与全球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艺博会的最终目标乃是于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张力。然而反观此届上海当代,就作品而言,整体仍以架上和雕塑为主,缺少装置、影像等新形式,重量级的国际作品数量比较有限,国内藏家及大众因此很难在这个平台上获悉当代艺术的前沿趋势。

此外,上海当代更像是一件艺术圈内部的事情,超然于社会之外。对 VIP 藏家的重视或可凸显这一平台的专业性,但同时也难免冷落了新近藏家以及普通的艺术爱好者。为期 5 天的上海当代艺博会,除最后两日向公众开放外,前三日均需凭 VIP 门票入场。尽管分时段入场已成为各大艺博会的惯例,但如此“偏心”的安排却是绝无仅有:赫赫有名的巴塞尔除开幕前一日需凭请柬入场外,其他时间均向观众开放;在今年 Art HK 的 6 天展期中,也仅有前两天是贵宾专场。诚然,VIP 藏家的到来是吸引画廊的有力要素,然而对于那些知名度较高的画廊来说,期待并不止于这300 位藏家。VIP 藏家比较固定,是既有资源,在巩固既有圈子同时,画廊更希望在圈外有所拓展。

或许“上海当代”并未重视公众的参与,历时数小时的论坛许能深化业界探讨,但却存在着节奏缓慢、形式单一的特点。过强的专业性将普通艺术爱好者拒之门外,也根本起不到艺术普及和惠及大众的作用。对普通公众的关照恰恰正是顶尖艺博会成功的奥妙—绝大多数参加过巴塞尔艺博会的人们,恐怕不曾记得参展画廊的数量以及最终成交情况,却会始终记得艺博会与自己相关的点滴:记得孩子们穿梭于大型装置艺术,在其间嬉戏时所发出的爽朗笑声;记得为不错过每半小时一场的讲座而忙于挑选、奔波于各场地之间,却仍遗憾有所遗漏;记得在艺博会上参加自己所崇拜的艺术家的新书发布会,并最终获得签名时的喜悦……凡此种种。

“上海当代”只有充分考虑到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平衡,考虑到公众的参与和互动,打破艺术圈内圈外的界限,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才能真正捍卫其在亚洲艺术界的地位,并向世界顶尖艺博会迈进。



大未来耿画廊以本届“上海当代”面积最大的展位,强力推出许江的个人作品,其“又见葵园 ”系列在展会第二天已售出 95%。 大未来耿画廊 |图片提供

 

» 返回文章列表
Medford 于 2012-1-22 10:54:39 说
That's really thniking out of the box. Thanks!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