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9月 245 期

近距离
CLOSE-UP

Page the World 特刊|
《艺术世界》 与瑞士《PARKETT》杂志特别合作

专访《PARKETT》主编比奇·库莱格(节选)




沈奇岚|《艺术世界》驻德特约记者

1984 年的苏黎世,艺术尚未如今天一样国际化。五个年轻人却早早意识到了让艺术在不同文化大陆之间流动的重要性。“我们完全独立,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有趣,有意义。另外我们可以进行具有高度的国际化的讨论。当时去到美国,我告诉那些评论界的明星,我来自欧洲,正在办一份刊物,您愿意加入一场讨论吗?他们都欣然接受了邀请。这是我快乐的源泉。我们每个
人出了一份差不多可以买辆二手车的钱,然后就开始了。”回忆起 1984 年创立杂志的情形,《PARKETT》主编比奇·库莱格觉得不可思议,“其实那真是很少的一份钱,幸好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要不然也不可能就这样创立了杂志。”

《PARKETT》 以它的从容著称。比奇·库莱格说:“如今,这种缓慢意味着写作的宁静,以及不受流行趋势打搅。”《艺术世界》和《PARKETT》的合作“Page the World”项目,与《PARKETT》的近距离理念不谋而合。这是一席畅谈,和比奇·库莱格畅谈《PARKETT》、艺术出版、策展、双年展、艺术知世界。

“ 我们深信书有恒久的生命。”

ArtWorld:当您一个人在办公室,看着这 87 本 《PARKETT》杂志时,是怎样的心情?

Bice Curiger:我对那些和杂志直接合作的艺术家们心怀感激,并感到自豪,为这 26 年来为《PARKETT》所做的出版、文
字和艺术作品所积累形成的一切。

ArtWorld:自 1984 年以来,您一直是《PARKETT》杂志的主编。制作《PARKETT》杂志是否是艺术出版的某种改革呢?
您想通过出版《PARKETT》杂志达成什么?

Bice Curiger:《PARKETT》的初衷就是以时间成就质量。与艺术家的直接合作,精选作者,以书的形式呈现高质量的文章
和设计—虽然历史上有些先例—但依然是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独一无二的。

ArtWorld:您经常在艺术家尚未广为人知的时候就发现并报道他们。这肯定是个很冒险的事情。您如何为《PARKETT》选
择艺术家?怎样的艺术家是值得被报道的?

Bice Curiger:比如说 1989 年,我们并列介绍了 Jeff Koons和 Martin Kippenberger,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冒险举动。这两位
艺术家正崭露头角,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一方面,觉察时下的议题并做出回应是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我们总是希望在这讨论中有些相对平静缓和的角度,或者有些在某个大洲有名却在另一个大洲少为人知的艺术家。

……

 

(全文见《艺术世界》2010年9月刊)




注: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PARKETT》 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从创刊起至今担任《PARKETT》杂志主编。1993 年起,担任苏黎世美术馆策展人。因她对文化和艺术的贡献,多次获得苏黎世的文化勋章。自 2004 年起,她同时担任伦敦泰特博物馆杂志《TATE ETC》主编。她由威尼斯双年展董事会任命为第 54 届威尼斯双年展视觉艺术部分主管,即 2011 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之一。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