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27 年德国国立建筑学院(即后世著名的包豪斯学院)的一次预备课程上,教师约瑟夫·奥伯(Jos e f Al b e r s )( 他战后成为耶鲁大学设计系的系主任)带着一卷报纸走进课堂,对学生们说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很穷,没什么钱。我们浪费不起时间,也浪费不起材料。所有的艺术都得从材料上开始动手,所以我们必须先来看看我们能搞到什么材料,不要直接想着去制作什么成品。我们目前先考虑的应当是巧妙地利用材料,而不是美。我们的学习应当引出建设性的思考,我希望你们利用这些报纸, 搞出一些你们现在还没见过的东西来。我希望你们尊重材料, 合情合理地使用它们, 保持它们的内在特征。如果你们能不用剪刀和胶水就更好了。”
罗伯特·J·朗,《K2》,(Robert J. Lang,K2 )作品 391 罗伯特·J·朗 | 图片提供
人们意识到折纸有其技术上的复杂可能性,乃至科学上的应用和研究价值,还是相当晚近的事。20 世纪的日本折纸艺术 家吉泽章被认为是现代折纸艺术的鼻祖。他一生发明出了超过五万种新的折纸图样,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描述折纸技术 的标准语言,至今仍旧为全世界所通用。到上世纪 80 年代,人们开始注意到折纸可以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被加以研究。归 根结底,一个折纸作品一旦被展开,就不外乎体现为一张纸片上的若干折痕,这些折痕满足某些特定的数学性质。反过来, 给定一个人们心目中的折纸作品的模样,如何设计出相应的折痕,这在从前是一件完全依赖于折纸艺术家的经验的困难技 巧,而今天却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转化为一种可以被标准流程所回答的数学问题。90 年代,美国科学家罗伯特·J·朗,( R o b e r t J . L a n g)写出了一个名为“tree maker”的电脑程序,允许人们输入任何自己心目中想要的形状,然后电脑会计算出为了折出该形状所需的折痕图样。从那一天起,折纸艺术彻底进入了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