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铮 | 文 C.A.A.C.– The Pigozzi Collection, Geneva | 图片提供
 塞杜·凯伊塔,《无题》(Seydou KeÏta,Untitled ),明胶银版,1956 / 57 © KeÏta
从 1949 年起,他一直在马里共和国首都巴马科(Bamako,意为“鳄鱼河”,班巴拉语)经营着一个照相馆,直到 1977 年退休。在自己的照相馆里,凯伊塔拍摄了成千上万张马里人的肖像照片。这些照片中的大多数人物形象来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与 60 年代生活在马里首都巴马科的马里人。通过对他们的形象、姿态与服饰的描述再现,凯伊塔为处于取得国家独立前后的马里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凯伊塔的照相馆设备相当简陋,但他并不为此气馁,而是别出心裁地因陋就简,利用自己家中的床单作为背景来拍摄人像照片。他的拍摄采光也主要以平淡的自然光为光源,这也同样与他的摄影设备比较简陋有关,但却在本质上体现了他对自己摄影风格的深思熟虑。凯伊塔不以人工布光来将对象美化或理想化,或者以病态的故作深沉或娇媚为美,而是以自己特有的平光的方式,通过某种程度的平面化影像,来展示同胞的朴实与雄浑,突出表现他们的旺盛生命力,强调一种生命的强烈存在感与独特的非洲美学。
凯伊塔用床单做背景虽然是一种不得已之举,却反而有了歪打正着之妙。他的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几何图案床单构成了装饰性极强的抽象背景。当这些背景再与马里人那有着各种装饰纹样的服装结合在一起构成画面时,起到了将面部形象从背景区别出来的奇妙作用,强化了人物面部形象的立体感。凯伊塔的这种平面装饰性与立体感巧妙结合的风格,形成了他肖像摄影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模特手中的塑料花、插在西服口袋里的钢笔、打得严严实实的领带、放在脚边的凉帽等,则又含蓄地揭示了西方文化,特别是殖民宗主国法国的文化,对马里人的生活意识与审美观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情景下,文化碰撞中出现的意识与身份认同的分裂与融合的努力。
(全文见《艺术世界》2010年7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