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见这附近有雕塑吗?”
“好像没有。但前面有个巨大的白色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
走近一看,是杨劲松的作品《梦想·摇篮·145》。
这是 5 月 18 日,上海开始闷热,我们在世博园区苦苦搜寻每一尊雕塑作品的位置时与园区“小白菜”们(世博志愿者)的对话。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摘取了世博会历史上很多个“第一”,比如规模和参展方数量。这其中有一条“雕塑首次被纳入到世博整体规划中”,可能是你不曾注意过的。
世博官方设置了世博轴、沿江景观带、江南广场和入口广场四个雕塑项目,甄选了五个策划团队、海内外艺术家的八十多件作品。其中不乏顶尖大腕:中国的张洹、隋建国、沈远、邱志杰、徐冰,美国的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英国的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等等。很多作品已经远远地脱离了传统城市雕塑给人的印象,是纯艺术向公共艺术领域的渗透,一定程度上拓展着陈旧的视觉经验,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实验表达的界定。
城市雕塑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似乎还停留在偶尔发现——拍照留影——拍完让位的景点阶段。对于政府来说,已经不再将其当做纯粹的填空工具,而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必须整体考虑的因素之一。对于艺术家和策划人来说呢?本·雅明笔下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已经过渡到了中国,情况可能更为复杂。这理应是一个催生艺术品的时代。然而在世博这样的宏大政治背景下的公共空间里,影响创作的因素或许要更多一些,你可以在专题里找到截然不同的观点和中西艺术家不同的逻辑理念。可以确信的一点是,任何的坚持、妥协、拿捏、权衡、在乎或者无谓,都是中国当下语境中对城市雕塑实践的再丰富。
有人说,这是个没有天才的时代,艺术家的称谓已经让位给了明星和策划人。老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充斥着娱乐和算计。我们跟随着人流,奔赴在各个热门场馆的路上,排了长队匆匆看上一眼,力求多盖几个戳,意淫着炫耀的快乐。如果有一天你不再迫于某些压力,轻松地漫步于沿江,希望那些不像雕塑的怪东西可以给你的心带来点什么。
看与被看不应该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