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舟中——历史、行走和地貌 中国上海| META 项目空间 2016 年 7 月 30 日 - 9 月 30 日
那颖禹,《鬓亦星星也》上册 175 - 176 页,录像,2012,艺术家|图片提供 私人感受 (王懿泉| 文)而今的世界和昨天的有什么不同吗?或许昨天的更好些?透过传媒业的全球报道,最近我们知道中东的难民流离失所漂泊在通往欧洲的不归路上;恐怖主义在后 9·11 时代已经蔓延进欧洲的心脏了;美国总统竞选人特朗普不断地用厥词刺激着政治对手和选民的神经,这些当今的事件,将一步步成为历史。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历史——对现实的记录成为了对现实的再现,也是通往现实的入口,继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塑造着后辈对世界的认识,或者成为教条。然而,要知道除非亲历见证,历史仅仅是参考。又或者亲历也非那么真实?
那颖禹对历史是有兴趣的。据这位生于 1973 年的艺术家回忆,在 1990 年代,高中历史课本《世界历史》的上下册建立了他在中学时期对美国全部的系统知识。这些影响一直持续到 2012 年(我猜或许更久)——他第一次来到美国为止。在美国的旅行,那颖禹着重拜访了《世界历史》提到的 120 个重要的地点,每到一处,他就面对摄像机朗读起书本上的描述,身后背景便是时过境迁的那些历史名迹,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纪念碑。
那颖禹,《草木》局部,摄影,2013,艺术家|图片提供 这些影像在 META 项目空间中一览无余,呈现在 64 台被镶嵌进墙面的平板电脑上,布展十分精巧,荧屏发出的光在暗调的展厅里星星点点。而这件影像装置的名字也充满隐喻——《鬓亦星星也》。每一个屏幕都循环播出着那颖禹在历史景点前朗读《世界历史》一书的画面。观看这些影像有一种感觉,好像他手中的书本替代了地图,指引着他的旅途,也像是一本满腹经纶的圣书,指点着他的历史观。但是,那颖禹面对镜头的朗读表演却不能称为一本正经,他是时而带有戏谑的。
与这些影像呼应的,也被这些影像的光芒笼罩着的,是一件置于地面上的摄影册页作品《草木》。如果不是仔细看,这些总计 142 张的照片都有可能被人囫囵忽略掉,因为每一张照片都是大面积的灰色调。这些照片源于那颖禹在江苏丰县的拍摄。当时他去艺术家李牧的家乡做客,一住两个多月,日久未必生情,却发现了这个北方村庄实在平淡无奇,而让艺术家饶有趣味的是村里各户水泥墙下的植物。他拍摄了上千张水泥墙外的植物照片,再从中精选,制作成册页。这件躺在展厅地面上的作品,与墙面上的视频,在气质上好似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不仅在于它们所处的位置,也在于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与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点比起来,仇庄的花花草草就显得平庸了。是不是? 个展的名字《客舟中》,是一个画外音。取自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那一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为展览提供了无声似有声的上下文。虽然整个展览并没有对这首宋词做直接的联系。词的意境却熏染着艺术家的创作和他的此次展览。蒋捷词中对听雨的感触随着少年壮年暮年的转变而感慨万千,恰是对那颖禹近年来创作路程的一个比照:无论是面对异国名胜还是本土草木,艺术家总要找到他极为私人的感受,并释放它。那颖禹,生于黑龙江,现居北京,录像、电影、摄影是他的主要创作媒介,中国十七年电影史和乡村地方史是他近年的主要创作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