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美术馆 中国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 2016 年 6 月 5 日 - 10 月 5 日
展览现场,王卫作品《山中的自然史 4》 从白盒子出走:“山中美术馆”
(刘婷|文)2016 年6 月5 日,四方当代美术馆推出了最新展览“山中美术馆”,这是继“麒麟铺”之后四方当代美术馆长期项目“地形学”的第二回。这一次,展览将目光投向美术馆所在山区的自然、历史、现实及艺术空间自身,并将此作为这20 种艺术实践的起点。 “山中美术馆”这个题目本身就很耐人寻味,究竟是将美术馆搬入山中还是暗合四方美术馆身处于老山之中,又或者是两者兼备? 6 月的南京竟然没有很热,微风拂面,阳光正好。开幕式当天,四方当代美术馆的大草坪上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圈内人。差不多一年才会有一个展览的四方当代美术馆总会让人充满好奇,除了美术馆及周边建筑群落吸引人的眼球,鲜少露面的馆长陆寻也是媒体们追逐的焦点。远远看起来这群人好像从印象派画作中走出来,如果是个午餐会或许更加符合当时的情境。
展厅里面的作品有限,在美术馆楼顶有一片待人寻觅发现的草地,而排着长队等待上去的观众的好奇心不知道在看到作品之后有没有被满足。艺术家薛问问带着我们一行人避开了人流高峰,转场“山中”,据说大多数的作品都在山里。
“人以群居”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我们同行的一帮人都带着以往观看展览的经验来参加这次的开幕式——高跟鞋,黑白灰的连衣裙或套装……当看到扎堆儿穿运动装备出现的观众时还略微有些惊讶,毕竟我们同时忽略了四方当代展讯上提醒大家要穿长袖长裤以及平底鞋……
山里的路和我们的鞋形成了一个对立关系,不合时宜地穿着对于置身山中的我们是一种考验. 但是面对作品的时候,又觉得其实这样也挺好,因为艺术家费心完成的作品我们盛装来看是一种尊重。当然,着装的限制让我们无法看完所有作品,也给了我们再来一次的理由。 展览现场,许力炜作品《白马村壁画笺注》 艺术家许力炜与薛问问的作品藏在了一处感觉荒废很久的民房里,《白马村壁画笺注》被画在民房的墙上,稍不留神会以为这是房子里原有的痕迹。房顶上有个钩子,我们在猜测这是做什么的,驻地很久的艺术家告诉我们,房顶上的钩子原来会吊一块肥肉,为了让穿梭于横梁上的老鼠闻到香味去够,而它们通常都会失足滑下摔死。感慨完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我惊觉艺术家在民房里的创作是如此接地气,如果一直待在白盒子里或许这辈子也无法得知有这样一种防老鼠的方法。薛问问的《虫洞》镶嵌于民居的结构之中,未来感十足的作品与民房竟然毫不违和,由于角 度多变,大家纷纷与作品合影。只有一墙之隔的两件作品合适地并存着,而走出民房,又好像根本没有任何与艺术相关的元素出现过。
接下来的路程像在夏游,行走于树林间,路边就有一条小溪,好些个家长带着孩子在小溪里踩水嬉戏,这种场景感觉许多年没经历过了,心情因此而变得十分欢快。郑国谷的作品就在村口,作品背后有个栅栏,拦住了一群精神劲儿十足的鸡,而原本就荒废于此的机器被艺术家刷上了金色,在阳光下显得夺目耀眼。而我却看到了这件作品几年后或者更久之后的样子,金色的漆剥落斑驳,植物占领了大机器,鸡或者其他动物有了新的游乐场,人造物回归自然。
山里的空气清新,走着走着遇到了一个水库,一只黑白色的狗在水边玩耍,它的主人刚刚在潭水里游泳,上岸后看到我们一行人居然招呼我们一起游。虽然天气晴好,但是六月初的山里气温并不高,同行的两个男生看到了这么一片清澈的水源,又有先行者,突然来了兴致要下水游泳,其他人围着水边开始各自玩耍起来,捉鱼的、踩水的,当然,拍下直接穿着内裤就下水的两个人也是大家的主要兴趣点。等到他们上岸了就在旁边出现得恰到好处的马赛克地砖上晒干。我才知道这是王卫“自然史”系列的新章《山中的自然史 4》,从作品背后的山坡上往下看像是山被挖开后惊现马赛克地砖。马赛克砖这种非自然的物品出现在这个环境中本应显得非常突兀,但是作品边缘与山体碎石的交融竟然让人默许了这个矛盾的存在,加上正在晒干的两个落水青年对于这片平地的利用,感觉作品在这里是如此地恰如其分。如果这片马赛克出现在白盒子里,作品的巧妙性就都消失了。这或许就是“语境”的奇妙吧。
还有很多的作品没看完,只能下次再去,反正时间还早,只是下次去的时候于吉的松香可能就要挥发完毕了吧。我问策展人刘林,现在是不是很流行把展览搬到户外去做。他说这不是大地艺术,作品只是个引子,引领大家进入山里,现代人缺乏一种对自然的“注视”。
人在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之前,很难享受它。自然值得享受,但是我们好像已经忘了对它的理解,总是觉得世界枯燥麻木。我们低估了自然对我们的影响,不如从白盒子里走出来,去山里看看。
|